傳銷大規模侵入網絡,讓人防不勝防
2019-11-18 15:17 網絡與安全管理部  央視網

近日,陝西一小夥利用銀行ATM機的報警求助功能,讓身陷傳銷的自己成功獲救,也讓傳銷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傳銷並不是一個新事物,它在很多年裏都在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存在著,近年來又大規模侵入網絡,讓人防不勝防。老套路衍生出新騙局,你真的能完美避開這些陷阱嗎?

前些天,安徽警方偵破一起網絡傳銷案,涉案公司將罐裝地下水包裝成“SSG生命能量液”,利用網絡拉人頭模式銷售,吸引參與者成為會員,享受分利。與傳統傳銷不同,為了擴大下線、誘導消費者,這些網絡傳銷者開發了自己的APP,注冊了實體公司,甚至開設了線下產品體驗館,最後發展到3萬多名會員,銷售額近5億元。

10月,手機APP“趣步”被全麵下架,它的開發商因為涉嫌傳銷等違法行為被長沙市相關部門正式立案調查。這款軟件曾號稱“走路就能賺錢”,用戶可以用每天的步數在平台上換取虛擬貨幣購買商品或提現。在安裝注冊成功後,用戶需向平台支付1元進行身份驗證,注冊前還要填寫邀請碼。漸漸地,這款軟件的贏利模式開始呈現“金字塔”結構:下麵拉更多的人加入,上麵的人才能有收益。

2017年,“亞歐幣”特大網絡傳銷案也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起傳銷案涉及金額40.6億元,涉及4.7萬餘“投資者”。傳銷組織利用一家空殼公司進行“亞歐幣”虛擬貨幣交易,“投資者”可以拉更多投資獲取提成,也可以購買“亞歐幣”靜待“升值”,最後血本無歸。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曾發布名為《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又把“炒鞋”傳銷帶進了公眾視野。簡報指出,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非法集資、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除此之外,假借互聯網金融“投資入股”、連鎖加盟“國家工程”、創辦“慈善基金”、甚至談戀愛等名頭的花式傳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五級三晉製”“國家暗中扶持”“純資本運作”“多層分銷”“循環消費”等,都是互聯網傳銷的關鍵詞。

對比傳統傳銷方式,網絡傳銷發展速度快,突破了地域限製,更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及欺騙性等特點。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18年全國查處傳銷、直銷案件3500多件,罰沒金額9.6億元。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建議,當我們有意願參與某些號稱能賺錢的項目時,一要看門檻費用,二要看利益是不是通過拉人頭的方式獲得,三要判斷有沒有超過三級的多級返利、隔代返利,這些均屬傳銷範圍。(文/王若怡)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