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 >> 社會熱點 >> 正文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教育改革出題目 裝備發展做文章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   發布時間:2020-12-28 08:19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教育既是國計,更是民生,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要使命。基礎教育位於國民教育體係最前端,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離不開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保駕護航。

  一、教育改革的任務要求

  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基礎教育改革加快向縱深推進,要求深刻把握政治、製度、社會和人民屬性,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成為中央關心、社會關注和人民群眾關切的大事,改革要求更加明確具體。

  (一)為培育時代新人鑄魂。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深刻認識教育肩負的重大職責和曆史使命,就要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落實“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

  (二)為厚植綜合國力強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夯實根基,全麵提高質量,緊密銜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需求,支撐起教育現代化大廈,為整體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更多行業精英和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為國家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三)為人民美好生活固本。目前,基礎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還在持續鞏固提高,將通過推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和特色發展等,為人民群眾實現向往的美好生活夯實“最先一公裏”。

  (四)為促進全麵發展培元。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推進“五育並舉”,要求圍繞培養核心素養,深化教學改革,創新育人模式。

  二、教育裝備的獨特價值

  教育裝備的價值由其承載的育人理念、教育功能和應用形態決定,已經成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關鍵要素。麵向信息智能時代,技術裝備將成為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式變革的思想基礎、理念先導和賦能係統,讓理想化的教育形態成為現實。

  (一)創新課程化育人。裝備與教材是課程資源一體兩翼。一方麵,傳統教學側重掌握學科知識,教學邏輯是學科課程、教材裝備、教學過程、考試評價,裝備起到支持、輔助、促進作用。另一方麵,素質教育側重素養習得,教學邏輯是開放選題、裝備支撐、課程構建、學科整合、動手實踐、多元評價,重在培養目標、課程方案、方法路徑的裝備化解構和課程化建構,體現裝備即課程理念,裝備起到引領、支撐和重構作用。

  (二)服務高效化育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技術裝備融合應用規律,構建起係統化、綜合化和高效化的教育教學情境和裝備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學生的直觀、感性和理性認知水平。不斷豐富知識與信息、學情與教情在師生間雙向傳遞的形態,促進教學成效動態交流。

  (三)突出實踐化育人。突出實踐感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需要構建真實情境下技術裝備環境。激發學生將現有知識技能遷移到新情境解決新問題,促進思維和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拓展認知思維方式,從掌握知識技能向舉一反三、思想方法遷移轉變,更加突出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從掌握單一技能到成為複合型人才。

  (四)支撐公平化育人。建成城鄉一體化教育技術裝備標準體係,夯實教育公平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以教玩具裝備支撐幼兒開展遊戲活動,為科學保教服務。在義務教育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基礎上,深化技術裝備與課程建設和學校環境、師資培養、教學實踐和管理服務全麵融合。按照新高考高中課改要求,健全在選科指導、走班教學、精準教研、師生評價等方麵的技術裝備支撐體係。通過健全技術裝備應用機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

  三、新起點上的創新發展

  “十四五”時期,教育先發地區“重探索、強輻射、引領發展”要求高,薄弱地區“補短板、保基本、跨越發展”任務重。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技術裝備就要向課程化理念創新、強應用育人導向、深融合提質增效、重科研優化實施轉變,推動轉型創新發展。

  (一)堅持向係統理論升華。國家優先發展教育,推動了規模空前的技術裝備建設應用實踐。同時,對係統化、特色化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如何將有限的經費投入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技術裝備效能,亟待在實踐中深化相關治理規律、育人規律、市場規律等理論研究。

  (二)堅持向特色發展進階。在教育發展頂層設計中,應科學製定技術裝備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提高配備標準和質量標準覆蓋率。同時,按照新時代育人要求和改革精神,促進技術裝備與地域特情、學校特質、師資特點、育人特色相結合,豐富課程資源,拓展教學模式,服務評測改革,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教學過程和方法。

  (三)堅持向係統生態演進。統籌技術裝備的內部組合與外部耦合,與校園環境、文化、課程、師資、技術和管理等相互融合,形成係統化有機整體。逐步向構建教育技術裝備生態係統演進發展,通過係統化思維將技術裝備進行梳理整合,深度激活技術裝備與相關教育要素、環節、過程、方法和需求的協同關聯。

  (四)堅持向供給改革傳導。通過打通“政產學研用”各環節,搭建供給側和需求側橋梁,調動起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進工作鏈、育人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推動技術裝備產業從傳統生產走向現代製造。引導研發生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教學適用性針對性強、綜合性價比高、安全質量過硬的技術裝備,帶領行業走上注重品牌、創新驅動、專業引領、強化服務的良性發展道路。

  (五)堅持向審慎論證轉變。當把新技術作為教學或管理手段時,要高度關注其可能存在的倫理和安全隱患。建立完善新技術進入學校的研究論證機製,首先圍繞提高技術裝備質量、增強教育教學適用性,開展論證評估,再逐步試點實驗和研究推廣。

  (作者係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信息中心處長、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5日第9版 (張又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