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參考 >> 正文

劉國瑞:高等教育龍頭的意蘊、使命與進路

時間:2023-11-16 14:34     編輯:梁濤     作者:     出處:《大學與學科》 訪問量:

劉國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會員

遼寧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既反映了人類曆史共識性的經驗積累,也體現了當今世界普遍性的競爭訴求,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戰略選擇。打造高等教育龍頭,需要提升“雙一流”建設成效,提升研究生教育創新發展水平;提高普及化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優基礎職能,拓展新興職能;加快推進教育向數字化轉型,係統謀劃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轉型;完善高等教育國際化布局,優化對外開放策略;在區域、城市、學校三個層麵上推進高等教育體製機製創新。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龍頭作用;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這一重要論斷,是新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定位,也是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前進的新方向。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需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深刻領會高等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龍頭(以下簡稱“高等教育龍頭”)的完整意蘊和使命擔當,以高質量發展保障龍頭作用的落實。

一、高等教育龍頭的意蘊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的願景,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到2035年邁入世界教育強國行列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的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再到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的到2035年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黨和國家不斷細化對教育強國建設的要求。盡管關於教育強國的內涵有不同解讀,但無論哪種解讀都不能否認教育強國是一個包含內在與外在、國際與國內等多個維度,涉及各級各類教育及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率、公平、開放、治理等要素的目標體係。其中,龍頭是形象、實力和作用的典型標誌,是牽動全黨全社會以及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和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麵的焦點。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與作用既凝聚著人類曆史共識性的經驗積累,也彰顯著當今世界普遍性的競爭訴求,體現了人類社會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本土邏輯與世界邏輯、曆史邏輯與現實邏輯。

(一)高等教育龍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邏輯與現實訴求的統一

曆史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表明,高等教育實力是國家科技創新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的基礎,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地位的重要支撐,是近代以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在人類發展史上,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之所以先後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乃至經濟中心,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借由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教育中心。現實世界也越來越清晰地宣告,高等教育是大國競爭之“重器”。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戰略機遇和重大挑戰,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實力、水平與貢獻是構成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典型標誌。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是高等教育必須肩負的時代責任。

(二)高等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體係與功能的統一

龍頭是高等教育體係與功能的綜合體現,其中體係是基礎和前提,功能是價值和效力。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必須在體係上是完整的、堅實的,在功能上是健全的、有效的。據統計,截至2022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學校1239所(含獨立學院164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及高職(專科)學校1521所,成人高等學校253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655萬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365.36萬人,普通本科在校生1965.64萬人,職業本科及高職(專科)在校生1693.77萬人,成人本專科在校生933.65萬人,網絡本專科在校生844.65萬人,已建成包括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內的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係。這一體係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人均受教育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的高等教育,立足的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麵向的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需要以更高水平的體係來支撐更強大的功能。

(三)高等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統一

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是以硬實力為內核、以軟實力為外延的總和。其中,硬實力主要指以規模、結構、質量和毛入學率等為標誌的總體水平,以及以人口素質(如人均受教育年限、18—64周歲人口受教育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為標誌的社會貢獻;軟實力則主要體現在以自主知識體係建構、自主發展道路探索等為標誌的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和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49年的0.26%提高到2022年的59.6%,已經超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中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科技實力、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助力工業化建設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的高等教育,麵對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挑戰和壓力均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具備更強大的硬實力和更有影響的軟實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四)高等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支撐力度與引領作用的統一

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應以支撐作用為曆史使命,以引領作用為時代責任。一方麵,要能夠與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節奏相協調、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布局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新期盼相貼近、與綜合國力的提高相同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中全方位地發揮支撐作用。另一方麵,要能夠主動應對世界大變局,履行現代經濟引擎、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創新策源地等重要責任,實現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要素向引領性要素轉變,承擔起引領未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和產業變革的重任。


二、高等教育龍頭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教育強國對於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促進共同富裕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重大戰略意義的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新階段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地位和使命擔當。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必須全麵準確地把握教育強國的新定位,對自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一)在一體化推進“三大強國”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人才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素。大學既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也是高層次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在以人為核心的“三大強國”建設戰略布局中處於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地位。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職能,這是高等教育能夠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人才培養和集聚的主要平台,以及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重要樞紐的基本邏輯所在。教育強國是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建設基礎,科技強國與人才強國是教育強國的外在標誌,三者統一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大業之中,具有內在邏輯、基本要素與終極目標的一致性。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要切實為教育強國提供堅實的核心,為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堅強的支撐,為一體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提供不竭的動力。

(二)在實現“三自”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首要任務。主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龍頭應有的擔當,其關鍵就是要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人才自主培養和自主知識體係建構的實踐中發揮主力作用。一要緊緊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推進新型工業化等戰略需求,聚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等重大任務,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麵發揮主力軍和生力軍的作用。二要緊扣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焦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方麵發揮基地和搖籃的作用,在“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方麵發揮支撐作用。三要緊緊圍繞“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總要求,充分發揮高校在知識創新、文化傳承、交流合作等方麵的優勢,在著力建構自主知識體係、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麵協同履行“五路大軍”職責。

(三)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中發揮牽動作用

高質量教育體係是構成教育強國的核心。這一體係的基本要義是結構要素完整、層次分工有序、縱向銜接緊密、橫向分流順暢,能夠全麵保障和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全麵滿足人民終身學習的需求、全麵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一體係的建設是教育的係統性躍升與質變,其中高等教育作為知識、技術的主要生產者和師資力量的主要培養者,在影響基礎教育發展方向、拉動職普融通、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等方麵肩負重要職責。一方麵,應在打造培根鑄魂和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促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等方麵發揮好引導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麵,應在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發展,形成更加完備、協調、多樣、開放的現代化教育體係,推進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方麵發揮好協調和支撐作用。

(四)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發揮輻射作用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既包括物質文明的共同提高,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共建共享。千百年來,高等教育一直與文化的傳承緊密相關;當今世界,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力量。在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實踐中,高等教育不但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根本路徑,也是縮小區域、城鄉和群體差距,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推動力量,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引領力量,在協同促進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實現全麵共同富裕服務,是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肩負的重要責任。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應在破解共同富裕的短板方麵展現更多更大的擔當,諸如:通過實現高等教育重心下移,拉動農村教育發展,助力高質量教育體係建設;通過擴大農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助力人口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大對農村的技術和智力支持,拉動農業產業升級,提升農村文化品位,助力鄉村全麵振興。


三、做強做實高等教育龍頭的策略

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高等教育必須在全麵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麵走在前列,從而為教育整體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引領,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當前,影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非常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曆史性問題,也有因環境變化、階段轉化和目標調整等帶來的新問題。一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矛盾、促進共同富裕方麵還麵臨艱巨任務,在全麵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偉大實踐方麵還存在短板。二是高等教育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總體上仍處在一個“將強未強、要強還不強”的階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還不夠強,對世界高等教育格局的影響力還有待提高。三是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協調發展的水平還不夠高。在相當長的時期裏我國教育發展采取的是高重心策略,戰略規劃重點和資源配置重點是高等教育,客觀上造成了教育體係不均衡不充分的狀態。高等教育的引領作用不夠全麵,升學導向突出,影響了基礎教育各學段的科學發展;高等教育的引導作用不夠有效,普職分流不暢,繼續教育基礎薄弱,影響了教育體係的靈活性、多樣性和係統性發展。四是高等教育的功能正麵臨複雜時代的嚴峻考驗。當前,我國教育呈現在地理空間上向城鎮聚集、在形態上向數字化轉型、在功能上向應對老齡化拓展等新態勢,而教育的形態、業態和功能與新變化、新需求之間還存在諸多不適應。以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為例,由於長期施行以城市為中心和以工業為重點的戰略及教育高重心發展策略,使得大學與農村之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大學還不是廣大農村可以充分借力或享受的公共資源。做強做實高等教育龍頭,要立足大局、直麵變局、開創新局,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實龍頭地位、展現龍頭作用。

(一)做強高等教育體係的頂部

最能顯示高等教育龍頭形象與實力的是處於高等教育體係頂端的要素,包括代表我國大學最高發展水平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代表教育最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如果頂部不強,體係的競爭力和勝任力有限,龍頭的戰略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1.提升“雙一流”建設成效。當今世界,以一流大學群體為核心的國家高等教育體係的總體實力,越來越成為影響國家間科技競爭、人才競爭乃至綜合國力競爭格局的決定性因素。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而“雙一流”建設高校是高等教育體係的龍頭,是高等教育國際形象與競爭力的典型標誌。做強高等教育體係的頂部,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要優化遴選機製與評價方式,重視從國家戰略格局、行業產業發展以及“五大安全”等方麵科學評價一所大學的不可替代性地位和所做出的獨特性、創新性貢獻,切實提高“雙一流”建設的實際效益。

2.提升研究生教育創新發展水平。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既是科學研究後備力量的生產者,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實踐者,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方麵具有獨特價值,在完善自主的人才培養體係方麵具有標誌性意義。研究生教育是教育與人才、科技最緊密的銜接點,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最直接的支撐者。做強高等教育體係的頂部,應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領,落實《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強國建設。當下,有四個方麵的工作值得關注。一是進一步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統籌學科結構調整與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優化,在學校、區域和國家三個層麵上形成不同類型學科分布合理、功能協調、進退有度的良性格局,實現支撐學校發展、滿足地方需求與服務國家戰略的係統集成。二是進一步夯實研究生教育體係的根基。加大對地方有實力有潛力學科的扶優力度,鼓勵其瞄準世界前沿、提高競爭能力;給予有區域或行業特色的學科以特殊政策,支持其在鍛長板補短板方麵發揮重要作用;繼續支持中西部地區高校提升研究生教育發展水平,支持東北地區高校在學科調整升級等方麵實現轉型突破。三是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體製機製創新。理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權利關係,注重發揮省級政府協調發展、改革創新等方麵的統籌作用;完善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製,優化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破除影響科教融彙、產教融合的機製性障礙,積極推進融入社會真實場景、基於真實問題的培養模式改革。四是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優化政府、學校與導師組的責權利關係,落實政府支持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責任,突出學校在質量管理方麵的主體地位,嚴格導師的準入條件和退出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評價改革,突出學生的研究能力養成和學校的社會貢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麵發展、學科持續發展相統一,促進學校發展與區域發展、國家戰略相協調。

(二)夯實高等教育體係的底部

底部涉及高等教育規模、質量、布局等基本要素,事關高等教育體係的穩定性和公平性,更關乎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的可持續性。

1. 重塑高等教育空間布局。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既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之間關係的重要形態,也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當今時代,擾動傳統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力量多元且強大,重塑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其根本目的是使高等教育緊密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並與共同富裕目標相適應;核心是主動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更好發揮高等教育的“集聚—溢出”效應,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緊密結合;關鍵是突破一城一校或一城多校的格局,與經濟帶、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相協調,建構城市群、產業群、大學群聯動發展新格局;落腳點是縮小區域間差距,建構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有力支撐共同富裕。

2. 繼續解決東中西部和南北協調發展問題。高等教育的東中西部差距與南北差距在成因和本質上有明顯差別。東中西部差距是曆史長期積累的結果,既有整體發展水平落後的原因,也有特定曆史時期國家戰略布局的因素。解決東中西部高等教育差距問題,不能簡單以東部為參照係,而應著眼於國家的總體布局,在繼續改善中西部基礎條件的同時,著力建構與國家總體的開放戰略和產業分工相協調的格局。南北差距形成於改革開放時期,主要原因是體製改革帶來的陣痛。其表麵現象是經濟實力的巨變,而根本上是產業變革時代高等教育與經濟關係的重塑。解決南北高等教育差距問題,既不完全是地方的責任,也不是單靠投入就能辦到的事情,需要從戰略高度加強整體謀劃,以保護性的措施支持轉型地區度過困難期,結合經濟戰略布局統籌推進北部省份的高等教育實現轉型發展。

3. 大力振興地方高等教育。教育強國的龍頭在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底盤在地方高校。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強國龍頭的堅實程度,也決定了高等教育體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當下,眾多地方高校既麵臨基礎較差、實力較弱等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傳統問題,又麵臨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人口巨變等新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壓力和難度更大。應將振興地方高等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麵,在繼續實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同時,加大對東北等老工業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創新高等教育支持方式,對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著力加強造血功能建設,對其他地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著力激發發展活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推動一批地方高校實現形態、業態的轉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加強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引導和調控,在鼓勵和支持優質民辦高校做大做強的同時,做好對其他民辦高校的風險預判和防範工作。

4. 平衡好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係。高質量發展是新階段新征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所有高校麵臨的共同任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高校都以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來推進高質量發展。恰恰相反,基於我國地區之間的差異及高等教育體係自身的複雜性,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即在發展理念、發展原則與總體方向上堅持統一性要求,在具體目標、節奏、路徑和模式等方麵因地製宜、因校施策。科學把握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發展的趨勢和規律,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果為評判標準,鼓勵多元化探索和多樣性實踐。

(三)完善高等教育職能

高等教育龍頭的作用,根本上是通過大學職能來體現的。職能的適應性、靈活性及其完善程度、實際效度,是高等教育水平和實力的綜合體現。

1. 做優基本職能。始終堅持把育人作為基本職能,緊緊圍繞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基礎學科專業,布局交叉學科專業,發展應用型學科專業,健全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動態調整機製,著力優化高等教育供給結構,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水平。

2. 拓展新的職能。當前,我國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新形勢,迫切需要教育在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方麵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產業的深刻變革與急劇轉型,迫切要求教育在解決勞動力技能轉換與升級方麵發揮有效作用;學習群體多元化與學習需求多樣化,迫切要求教育能夠提供更具包容性、靈活性、個性化的服務。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要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加快推進適應未來發展、滿足終身學習需要的功能再造,積極創造更靈活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提供模式,為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強大支持。

(四)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當今世界,數字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必然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功能性需求;深刻改變了知識傳遞方式和人類學習方式,千百年來形成的基本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麵臨改變,大學的核心職能麵臨挑戰;正在打破長期存在的學科鴻溝,在學科之間建立起新的橋梁,傳統的教學科研組織可能麵臨重大變革。做強做實高等教育龍頭,必須在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係統謀劃數字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轉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資源配置、督導評價、民主管理等領域的治理方式變革,推進組織架構、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麵的全方位創新;加強泛在學習環境建設與個性化學習手段開發,“加快發展麵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係”;持續跟進和深入研究數字化可能產生的影響,超前謀劃高校體製重構、學科重建、優勢重塑的思路,在世界高等教育體係、功能、樣態、模式的變革中走在前列。高等教育向數字化轉型與數字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轉型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相比而言,數字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轉型是更深層次、更係統性的變革,不但包括了前者的意蘊,而且包含高等教育外部關係的新建構、新調試,是新一輪高等教育適應外部變革與堅守自身傳統的博弈過程,也有可能是新一輪國家間競爭的戰略重點。

(五)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

開放與國際化是高等教育資源、經驗、模式輸出與交流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實力與自信的重要體現與展示渠道。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要積極應對日益複雜的世界形勢,抓住數字化帶來的新機遇,加強不同層麵的係統謀劃,豐富不同維度的交流模式。

1. 完善國際化區域布局。落實中央關於“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明確國內各區域高等教育開放的分工與任務,加強麵向東北亞、中亞、南亞等周邊地區的教育開放布局,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重視發揮地方高校在深化區域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方麵的作用。

2. 創新對外開放策略。統籌 “引進來”與“走出去”,重視發展教育國際貿易,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開辟國際化新領域,開創國際化新模式,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3. 優化院校國際化分工。“雙一流”建設高校應麵向世界前沿,在高端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麵發揮示範作用。地方高校應注重發揮地緣優勢、文化優勢,在特色交流方麵發揮主力作用。高職院校應緊密結合產業變革,在職業資格培訓與認證等方麵加強合作。民辦高校應發揮體製靈活優勢,在多元辦學試點方麵尋找新的發展領域。使各層次、各類型高校在擁有國際化要素方麵實現整體提升的同時,增強部分骨幹院校在產生實質性國際化影響力方麵的能力。

(六)激發高等教育創新活力

體製機製是高等教育實力的高級層麵,也是影響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下,應特別重視在區域、城市和學校三個空間層麵上推進體製機製創新。

1. 強化跨區域協同治理機製建設。各種經濟區、城市群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著我國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地理空間格局。經濟層麵的不斷融合,既為推進跨區域治理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就高等教育而言,應該從一般形式上的省際協商機製向深度的共建共治躍升,應該從大學生就業、學分互認等初級層麵向統籌規劃、科學布局、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拓展。    

2. 升級或重塑產教城關係。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城市轉型、產業轉型乃至體製機製轉型,產教城關係正處於急劇變化與重塑過程中。重建良好的產教城關係,對於發揮好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既要積極探索傳統的產學研合作關係的升級問題,努力打造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新型政產學研用關係,也要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對傳統城市群體、城市等級三大要素——市場最優、交通最優和行政最優的影響,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發展為打破傳統的交通、資源、距離局限帶來的機遇,探索虛擬與實體相結合的產學研合作新形態。

3. 調整優化績效考核與薪酬製度。績效考核與薪酬製度改革的根本,是要解決人的積極性的調動與發揮問題。但現實中,這一改革正陷於功利化的境地。優化績效考核與薪酬製度,要“堅持人才為本,突出創新優先”;要區分高校與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的差異,尊重學科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限定績效考核的適用範圍,建立短期考核與周期考核相結合的正向激勵機製。

【來源:《大學與學科》2023年第3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