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主頁 | 首頁 | 視點聚焦 | 論點侃點 | 校園動態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歲月 | 愛書樂影
 
文化新聞:十三年的關注讓唐十八陵在3D數字化中複活
2019-12-03 14:35 華商報記者 王寶紅 攝影 張輝 

祖祖輩輩生活在本地的老西安人,對唐十八陵雖是熟知,但若非專業文物保護人員,很少有人能無一遺漏踏足每處。而在13年前,現任manbetxapp下载 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的張輝,就已經開始用傳統的“藍曬”“蛋白印相”等影像手法和前沿的數字技術,致力於唐陵的保護、唐陵圖片的藝術再現、唐陵數字化呈現等。

今年5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文,就陝西省文物局上報的《關於將漢唐帝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請示》做出批複。國家文物局同意將西漢帝陵、唐帝陵分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如今,在唐帝陵保護方麵,張輝教授和他的團隊不僅在藝術角度個性表達、斬獲大獎,更是已經製作出唐陵的移動網頁,還有6個已上線的手機App,用戶可以在網頁上360°環物、720°全景看到唐陵雕塑,可能比現場看到的還要全麵和清晰,在科考方向提供了精準依據。

 

藍曬唐陵

——唐陵的另一副麵孔

 

張輝自小喜歡接觸與曆史相關的事物,全麵係統的藝術學習之後,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有了更深的認識,深深地喜歡上了唐朝那曾經輝煌、燦爛的時代,更執迷於唐陵雕塑宏大而不失精微、厚重而不失浪漫的美學理念之中。

2006年,在現任西安中國畫院院長的老友王犇帶領下,張輝來到位於西安杜東原的明十三陵,看了散落在田間地頭的曆史遺存物後,張輝感歎不已,他沒想到離自己這麼近的地方有著這樣的“寶藏”。從那時起,張輝開始關注陝西明十三陵雕塑,同時,開始將視角和鏡頭對準了唐十八陵。

花了近兩年時間,張輝完成了唐陵雕塑藝術角度的拍攝。但他一直想尋找一種能讓照片“特立獨行”的方法。“藍曬法”是1841年歐洲出現的一種攝影工藝,張輝在專業研究中,察覺到“藍曬”工藝和唐陵的氣質十分吻合,於是運用到唐陵的藝術拍攝當中。之後他又嚐試了“蛋白印相”“濕版”等傳統工藝表現唐陵。他覺得在現代社會的裂變之中,傳統文化已經被破壞得支離破碎,唐十八陵作為沒落的傳統文化,和藍曬、蛋白印相這種沒落的傳統工藝“惺惺相惜”,有一種曆史的交流和碰撞。

於是,《藍調唐陵》係列作品誕生。“藍曬法”作品呈現出的藍色光澤,帶著一種憂鬱朦朧,有著謎一樣的味道,張輝以此色調表達自己的感悟。他說:“唐代對我而言本身就是謎一樣的存在,這些雕塑已經在這裏矗立了1300多年,其他的建築早已消失在風雨飄搖的曆史長河中,但是這些雕塑還在,本身就很迷幻。”

2016年,在久負盛名的索尼世界攝影大賽上,張輝的《唐陵》係列作品贏得專業組二等獎,而以藍曬法為基礎的“藍調唐陵”係列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到了更多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唐陵。

 

數字唐陵

——3D掃描唐陵細節

 

張輝十年如一日地把精力傾注在唐陵的研究與保護上,帶領學生一次次踏足唐陵,他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些沒落的即將被歲月掩埋的傳統文化。所以,在傳統拍攝手法之後,他又將3D掃描等新的科技手法運用到拍攝保護當中。

2016年,張輝主持陝西省社科藝術學重點項目《多維度影像及新媒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唐十八陵為例》,同年完成了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陝西唐十八陵雕塑數字化研究》。

3D掃描不僅是依靠前沿的設備就能完成的,精密的儀器有著苛刻的運行要求,掃描拍攝的數據采集多要在秋冬的傍晚才能進行,麵臨的挑戰不僅是零下十幾度的氣溫,還有機器超低溫下的罷工、光線角度等困難。唐陵中一座普通中型大小的雕像約在兩噸左右,而完成一次這樣的數據采集,很順利的情況下也需要4到8個小時,所以,僅一項手執掃描工作也必須由大家輪流來完成,因為1人最多隻能堅持20分鍾就被凍得瑟瑟發抖,無法保持平穩。

數據采集後,完成“數字唐陵”的製作更是持續了多年的細節繁複的製作。唐十八陵雕塑藝術的新媒介傳播平台搭建,已完成《數字唐陵》網站框架設計,目前已經完成包括唐端陵、元陵、光陵、順陵、貞陵、橋陵、章陵、建陵等18座唐陵上萬幅數字影像采集工作,拍攝圖片,完成40餘座雕塑的三維掃描,形成較為完整的唐帝陵雕塑圖像數據庫,上線瀏覽量近5萬人次。已製作H5程序10個、製作了唐陵小程序等。現在,進入數字唐陵手機App界麵,可通過全方位圖像虛擬現實的方式進行360°及720°無死角觀看唐陵現狀和觀察唐雕塑,並進行互動體驗。能為服飾、官階、雕刻等多種藝術學科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我期望以綜合視角的方式去觀看唐陵,起初僅是以傳統的視覺審美表現唐代陵墓雕塑的宏偉氣勢和深厚的曆史蘊蓄,並最終來表述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藝術態度。”張輝說。

 

人物訪談 張輝:文化傳承,使命所在

 

5月31日,華商報記者隨同張輝教授及其團隊一行數十人至唐建陵采集數據。建陵位於禮泉城東北15公裏的武將山南麓,是唐肅宗李亨和章敬皇後的合葬陵墓,屬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與九嵕山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之乾陵隔川遙望,梯田層層、群山疊嶂。行程中,華商報記者專訪了張輝教授。

華商報:你熟悉當下各種攝影技法,並出版有《數碼單反攝影實用指南》《大學攝影教程》等圖書。在這個膠片、暗房已漸漸被遺忘的時代,《唐陵》係列使用“藍曬”“蛋白”“濕版”這樣的傳統工藝,為何選擇這樣的影像語言?

張輝:其實,我不是先學習好技術,再去創作的。而是由於畫麵藝術語言的需要,在作品創作中逐步了解技術的。《唐陵》係列是隨著我對陝西陵墓雕塑藝術的進一步了解,在拍攝手法上,也由用數字相機拍攝時簡單的考慮構圖和光線,逐步過渡到選用中畫幅膠片相機加外拍燈光,到最終使用傳統工藝中的“藍曬”“蛋白”和“濕版”法來表達自己的影像語言。這期間,照片製作的時間也由一天拍攝若幹G文件,變成一天隻能做一張照片,甚至數天在工作室僅僅製作一幅照片。在經曆了無數失敗與磨難後,攝影使我逐漸安靜下來,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仔細思考影像呈現的多種可能性。也許,慢慢地闡述和慢慢地表達,更能明晰和梳理自己的文化立場和藝術態度。所以,技術並不重要,如何表達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為何選擇傳統的攝影方式來表達傳統的唐陵文化?我很讚同評論家海傑的觀點:“張輝啟用了‘藍曬’和‘蛋白印相’這些同樣業已沒落的工藝,來和這些唐陵中的石馬、石像、石獅以及石柱相遇,這不僅是一種視覺語言的相遇,更是一種共有的惺惺相惜的悲劇命運的重逢。”另外,傳承攝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更是一個教育者分內的事,文化傳承,無論之於攝影藝術還是文物保護,都是使命所在。

華商報:為何不滿足傳統的攝影手法表達唐陵?

張輝:我希望通過鏡頭向人們揭示古老文明同現代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衝撞,同時希望運用傳統攝影工藝的表述手段,來闡釋中國帝王陵墓雕塑給我們帶來的視覺審美和文化傳承“單純的崇高,肅穆的偉大”的愉悅感。拍攝過程中,我發現這些精美絕倫的文化遺產,正麵臨著酸雨侵蝕、風化,以及盜賊侵擾、農用耕地的進一步蠶食,同時它們多處於偏僻地,很難進行保護之類的困境。這時,我就考慮如何將這些曾經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篇章的代表物通過數字的形式永久性地儲存,並通過新媒介的手段,讓更多人發現唐陵、了解唐陵,最終達到保護唐陵的目的。於是我們用三維掃描儀去保存文物信息,用動畫片去分析不同曆史階段“翁仲”的變化,用紀錄片的手段去探知謎一樣的唐陵。將來,如果有更多的資金,我們還打算製作更加完美的唐十八陵網站、拍攝微電影等。

華商報:除了你拍的唐陵之外,你會關注其他哪些曆史文化領域的影像?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張輝:我從小對傳統文化就有一種理想,但是現在它變成一種廢墟了。都說西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根脈,但西安的傳統文化到底能有多少?除了大、小雁塔,城牆,鍾樓,扳著指頭算,西安文物到底還有多少?實際上西安就是中國自己在傳統文化廢墟上慢慢建立的一個所謂的理想之城,它存在著不少問題,但又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生活空間,我想表達出這種矛盾的情感。

拍照片,做藝術作品一定要有情感,同時要讓看作品的人感受到作品的存在。如果你的圖片沒有情感,隻是形式的一個表達而已,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指導學生拍攝“被遺忘的傳統文化”,比如隋唐時期天壇到底是什麼樣子?交通大學為何殘存十幾通碑石?學生做了幾個專題,采訪了和這些文物相關的人,有的管理員說我才不管呢,隻要一個月給我發兩千塊錢,我管你丟不丟;有的說這都是好東西啊,這是我們先人留下來的文化,要好好保護。你看,這就是廢墟中人們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不同態度。

 

源自《華商報》2019年6月5日B4版

 

 

 

張輝(左一)在拍攝現場

 

2009年用“藍曬法”拍攝的唐建陵翁仲雕塑 張輝作品

 

數字化展示唐陵翼馬

 

3D掃描唐陵翼馬

 

關閉窗口
 
廣 而 告 之

                 版權所有@manbetxapp下载 校報編輯部        關於我們
                     地址:金花南路5號   郵編: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電話: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