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主頁 | 首頁 | 視點聚焦 | 論點侃點 | 校園動態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歲月 | 愛書樂影
 
論中國水利成就與未來
2019-09-23 14:54 孫向軍 

引言:個人認為,不論是曆史積累下來的治水模式,還是現行的水利現代化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決新時期水問題轉型提出的任務。究其原因,主要是現有的水利現代化模式未能明確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現行製度和政策間存在潛在的矛盾衝突。

 

水是生命之源。水養育了人類、造就了文明。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興水利、除水害,曆來是中華民族治國興邦的大事。我國的地理條件和社會條件決定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糧食安全,維護良好的生態與環境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曆史實踐表明,中國水利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不斷超越前行,始終致力於安邦、富民、強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中國水利事業也需要與時俱進,開辟一條符合國情和水情的科學發展道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通過大力開發水利水電資源,興修起了數以萬計的各類水利基礎設施。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除水害、興水利的鬥爭。從20世紀50年代治理淮河,製定治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到60年代根治海河和70年代加快海河治理,全國範圍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迭起,為70年代後期我國“南糧北調”的局麵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便形成一種共識:水利一定要辦,但辦法一定要改。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水利工作的重點開始往管理上轉移,開始進行水價、農田水利、投資體製的改革,開始製定水法,依法實施大江大河治理。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黃河小浪底水庫、長江三峽工程等“國字號”水利項目陸續通過了論證並在20世紀90年代相繼開工建設;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製定並頒布實施,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國家政權製定的首部統一的水法,標誌著我國開始走上依法治水的新裏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法規的相繼頒布實施,我國的水利建設在依法治水的進程中不斷奏出新的樂章。自1983年起,我國水利工作重點開始轉向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和全麵服務、轉軌變型上來。國家製定了一係列相關的政策加快了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為小水電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為山區脫貧致富點亮了盞盞明燈。我國的小水電主要麵向廣大農村,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服務。小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老、少、邊、窮縣占絕大多數。這些地區由於長期缺電缺水,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自然資源無法開發利用,工、副業發展不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這些縣通過開發建設小水、治水辦電相結合,建設農村電氣化縣,走小水電開發扶貧的路子,使大批貧困人口脫了貧,增強了地區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促進了地方工業、鄉鎮企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脫貧攻堅,縮小了東西部的貧富差距。實踐證明,開發利用小水電不僅可以解決廣大山區的缺電問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山區精神文明建設和教育條件的改善,還有利於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在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86年,農業後勁不足問題開始顯露,當時農口五個部門通過調研向中央提出《關於保障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的八項建議》,建議加大水利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央同意了這個建議並在資金和物資上加大了投入力度。1990年,水利部提出了走“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的路子,探索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籌集水利建設資金的改革途徑和辦法,水利改革與發展進入新的軌道。隨後多年,以農田水利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工作相應得到了加強。

1998年大水後,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幹意見》(中發〔1998〕15號) ,及時對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作出全麵部署,提出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幹堤,疏浚河湖”的32字政策措施。水利部與相關部門、相關地區通力合作,開展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199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水是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製約因素,水利部門順應時代要求及時製定了西部大開發水利發展戰略。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圍繞科學發展觀,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水資源是國家確定的三大戰略資源之一,水利部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治水,進一步明確治水思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把科學發展的重點放在轉變水利發展模式和水資源利用方式上,尋求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合理限度,使水利基礎設施和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盡可能保障用水安全。

2008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明確要求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新的理念、思路引導下,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體製、水利投融資體製、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製和水價、農村水利等水利改革工作全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廣泛開展,逐步深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大江大河大湖環境治理陸續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及飲水安全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試點等民生水利開始實現重大跨越。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再次啟動了規模宏大的拉動內需、促進增長的投資戰略。中國水利再擔重任,僅2009年上半年就落實水利拉動內需投資計劃達800多億元,創曆年水利投資之最。強大的水利資金投入對化解金融危機風險、促進經濟繁榮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未來仍將麵對“人多地少”的矛盾和“人多、水少、水髒”和水環境惡化的水問題,特別是人均水資源短缺,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和大規模經濟開發開發等多因素的交織作用下,水利將進入最關鍵時期和新的曆史起點。到2050年,我國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麵向這一目標,中國水利將走向現代水利事業。2016年《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為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提出了“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總體布局和政策措施,是近五年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重點內容有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手發力,以全麵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主線,突出目標和問題導向,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為抓手,全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以全方位推動水利體製機製創新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強化依法治水、加強科技興水;以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增強防汛抗旱減災和水資源配置能力為重點,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以江河流域係統整治和水生態保護修複為著力點,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利支撐和保障。《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防洪抗旱減災體係、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係、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係、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製度體係,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水治理體係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水安全保障綜合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重點任務包括8個方麵:一是全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二是改革創新水利發展體製機製;三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四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澇和供水能力;五是進一步夯實農村水利基礎;六是加強水生態治理與保護;七是優化流域區域水利發展布局;八是全麵強化依法治水、科技興水。

2020年之後中國的水利事業就個人認為,中國想成為一個強國,必實現大國影響。而水利工程對非洲、中美、東南亞具有極大吸引力。其次,國家內部西北。西藏水利問題不得不解決。同時,信息時代與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可能在水利方麵,技術工具以及思維模式有一次大飛躍。但個人對科幻小說已無興趣,故點到為止。

最後,就個人發表對水利現代化的看法。目前,圍繞水利現代化的相關問題,國內外已經產生了許多研究成果。在回顧國內外水利發展曆程的基礎上,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的相關經驗和教訓得到了梳理和總結;針對中國麵臨的水問題,其背後的原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闡釋為了促進中國水利現代化建設,一係列的政策建議及相關任務已被提出。但存在一些問題,在水利發展史方麵,大多關注某一國或全球的水利發展曆程,但是對發達國家水利現代化過程的梳理及經驗的提煉較為欠缺;在中國水利發展形勢方麵,對中國水利現代化麵臨的問題認識不夠全麵,沒有認識到水利發展轉型的必要性;在政策建議方麵,層次有待清晰化,可操作性有待強化,明確的實施路線圖或時間表有待補充。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不斷根據出現的水問題,通過調整水利發展思路與戰略重點,使水利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其水利現代化進程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農業社會的水利發展模式。工業化之前的漫長時期,水利發展主要服務於農業。歐洲國家開展的水利活動包括:開挖水渠澆灌農田、修築堤防、整治河道防禦洪水、開鑿運河發展水運以及修建城市給排水係統等,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20世紀初,荷蘭在艾瑟爾湖圍湖造陸,開墾土地16、5萬hm2,效益顯著。

(2)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興起。1936年,美國胡佛大壩的修建拉開了以大壩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設的序幕。20世紀後半葉是發達國家大壩建設的蓬勃發展時期,尤其是在70年代達到了建壩的高峰。例如:1961瑞士的大迪克森斯大壩和意大利的韋奧特大壩建成,高度分別為285m和262m。這一階段,水利工程的規劃主要從經濟效益出發,基本不考慮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大壩被看作解決能源供需矛盾和實現大麵積農業灌溉的優先選擇。20世紀中葉,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發現給人類帶來重大益處的水利工程的負麵影響到了不應再忽視的地步,它帶來的益處常以付出高昂的環境和社會成本為代價。因興建水利工程所產生的蓄積水、防洪、灌溉水蒸發、生態和社會問題逐步凸現。

(3)恢複河流運動的興起。從20世紀50年代起,發達國家逐步把水利發展重點從開發利用轉向對河流的保護,河流恢複運動逐漸興起。恢複河流的方法主要包括:拆壩、水質恢複、恢複棲息地、模擬天然水流等。例如:2011年,美國推出了3025億美元的水壩拆除計劃,以恢複奧林匹克半島的鮭魚種群。

(4)水利事業發展邁向流域綜合管理。隨著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日益嚴重,人類才逐漸認識到應該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流域的框架下實施綜合開發與管理逐漸被發達國家政府及學者所接受。流域綜合管理理念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①單一目標向多目標開發的思想轉變。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美國家流域管理開始著眼於水資源的多功能特征,並著手建立流域一體化管理機構。②流域開發向流域環境保護的思想轉變。隨著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加劇,流域管理的內容由綜合開發向流域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轉變,流域管理進一步向一體化方向發展。③流域綜合管理思想的形成。其特征主要包括: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製度和機構;加強流域信息化建設;發展流域模擬技術、實現多學科專業知識的集成等。在這一階段,1974年英國成立泰晤士河水務局,負責流域統一治理和水資源統一管理:1987年澳大利亞設立墨累-達令河流域管理機構,關注公眾利益和建立協商機製是其特色。

(5)水利發展向綠色、生態、環保轉型。進入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後,水生態和水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發達國家將水利的發展重點放在水資源節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複等方麵。更普遍地應用高新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使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及其管理更加科學高效;更廣泛地吸收公眾參與,使水的決策更趨民主和完善。例如:日本推行多自然型河流建設,應用生態工程措施,建設魅力水邊空間,恢複和創造有生命的河。

水利現代化包含內容

(1)治水思想的現代化。現代治水思想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從“人水抗爭”轉向“人水共存”,強調水資源的有限性和承載力,維護水環境和水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流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水管理的現代化與信息化。包括管理體製與機製的現代化、管理技術的現代化、管理人才的現代化,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提升水利行業的效率。

(3)工程設施與裝備的現代化。包括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減災體係與供水保障體係,擁有先進的裝備。高新技術的應用趨於普遍,推進了水利工程和裝備的現代化。

(4)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水利技術要大量應用動力、機械、通訊、規劃、設計、施工、勘測、監視、自動控製、管理調度等方麵的最新技術成果。

個人認為,不論是曆史積累下來的治水模式,還是現行的水利現代化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決新時期水問題轉型提出的任務。究其原因,主要是現有的水利現代化模式未能明確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流域綜合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現行製度和政策間存在潛在的矛盾衝突;水資源和水環境管理的條塊分割;水利科技發展基礎薄弱;缺少信息共享和公眾參與機製等。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水利現代化模式,建立符合時代要求和國情特征的新型水利現代化模式。加強水生態和水環境保護,維持和發揮水的綜合功能。

 

關閉窗口
 
廣 而 告 之

                 版權所有@manbetxapp下载 校報編輯部        關於我們
                     地址:金花南路5號   郵編: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電話: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