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主頁 | 首頁 | 視點聚焦 | 論點侃點 | 校園動態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歲月 | 愛書樂影
 
校園漫談:珍惜一粥一飯 弘揚節約美德
2020-11-11 15:43 土木學院建築181班 許珩玥 

我國自古以農業立國。農業是我們國家最基礎、最重要的經濟形式,農耕是最重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是生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國家富強之基。國學大師錢穆曾經這樣講過:“中國社會以農為本,中國的人文精神就發源於農村。”耕讀文化就是根植於農耕文明中的優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傳統物質生產的基礎,更蘊含著豐厚的曆史根基、人文基礎和哲學底蘊。

東晉名士陶淵明“既耕亦己種,時還讀我書”,從41歲辭官,過了20多年的耕讀生活,他根據自己的體驗,寫了《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詩篇,把耕讀生活中悠然和諧的人居環境描繪為“世外桃源”。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江西農村居住了20多年,自號稼軒居士,認為“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寫出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的詩詞。南宋名臣、詩人範成大退隱石湖的十年中,寫了許多田園詩,其中以《四時田園雜興》最為著名,描繪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園生活。古代的文人雅士們通過耕讀,接近生產實際,接近農民,養成了務實作風,有的還從農耕實踐中提煉出了“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現,與“中式”傳統農耕文化中務實、勤勞、刻苦的優秀品質是分不開的。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詩人筆下的鄉村生活令人向往。現代城市中的生活或許是快節奏,但鄉村一直都保持著她原有的“風韻”。農民伯伯按著自古流傳下來的二十四節氣的指導,遵循自然界萬物生長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種出糧食,也種出了希望。種子春生夏長,果實秋收冬藏。

鄉村生活是慢節奏的,但也並不代表它不辛苦。農民伯伯們按著時令在田間地頭種下糧食的種子,還要定時的給它們鬆土,除草。有時候也會頂著烈日,迎著風雨,在土地上辛勤地勞作。經過幾個月甚至半年的等待,才能最終收獲滿園的果實。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可能從小就生活在城市裏,不曾親眼見得糧食耕作的辛苦,但我們應該要明白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不能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浪費糧食,“溫飽不忘饑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今天,我們強調節約糧食,杜絕鋪張浪費,是因為它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勤儉持家的好習慣。“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我們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保障人民生活和糧食安全。

農民伯伯辛苦勞作大半年種出來的糧食,理應得到我們的重視和尊重。可能我們沒有機會切身體會到糧食種植的辛勞,但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不能僅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唐詩停留在課本上,而是要大力弘揚傳承。曆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興旺發達。我們應該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厚重遺產,用實際行動守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守護國家糧食安全。讓重視農業、尊重農民、勤儉節約的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關閉窗口
 
廣 而 告 之

                 版權所有@manbetxapp下载 校報編輯部        關於我們
                     地址:金花南路5號   郵編: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電話: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