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校友服務招賢納才正文

國立高工校友在“一汽”

發布時間:2018-09-17 15:40:25 次瀏覽

 

正當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麵展開的時候,正當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在全國各地實施的時候,19547月我們在母校國立高工畢業了。我們班同一年畢業的七個人同乘一趟火車來到了長春,86日我們五個人(張文科、任智敏、鄭際蔚、李保乾和我)向一汽人事部報到,(劉文俊和趙秉勳)兩人到吉林工大報到、開始了我們參加工作的新的征程。

第一汽車廠是毛主席為奠基題詞,為解放牌汽車命名的,並在195823日親自來廠視察過的我們特大型企業、大家對來一汽裏工作既高興又興奮。50多年來一汽為我國交通運輸業提供了800餘萬輛汽車;上交國家220億利稅,相當於建廠投資的近40倍;支援全國汽車行業兩萬餘名領導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技工;並包建了第二汽車廠16個專業廠;還援建了阿爾巴尼亞、朝鮮、羅馬尼亞、越南等四個國家發展汽車工業。一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及兄弟友好國家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從1953年起母校直接為長春第一汽車廠和長春客車廠輸送了上百名畢業生,有的同學來廠不久就派往蘇聯實習培訓,他們都無愧是我國汽車工業,鐵路客車工業第一代創業者,奉獻了他們一生、還都經曆了各種的考驗與磨難。我發起了兩廠校友聯合組建了:一汽和長春客車廠:國立高工、北京機械學院的校友會。建廠初期一汽校友,分別擔任了一汽的土建、安裝、設備驗收、調試、試生產的參加者或指揮者。50年來在一汽從車間到處室、國立高工校友都在一汽留下了我們校友的足跡。他們是:

在一汽廠辦總工程師秘書:任知敏;

在鑄造廠的:王承鵬、馬廣鈞、張邵文、鄭際蔚、石如蘇、張德祿、李鳳桐、李寶乾、聞樹寶、張舉、梁成、馬福生;

在鑄摸廠的:那喜元;

在有色修造廠:的馬永才、張德祿、李保乾、李光誌、孫維知;

鍛造廠的:姚雅清;

發動機廠的:劉慶嫻;

底盤廠的:方可、郭寶升;

車身廠的:張篤慶、李子章;

車箱廠的:馬富元;

熱處理廠的:翟旭升、連仲文、閃鴻飛、王獻忠、任景佑

散熱器廠的:張桂英;

工具廠的:劉石洞、李酚、李興、陸蜀彥、周毅英、張謙、史玉山;

轎車廠的:魏廣亭、鍾榮英;

轎車公司的:劉勇、田力新;

第二發動機廠的:的王威;

車裝廠的:劉伯年、葉成模、史建華;

設備修造廠的:張鐸;

專用機床廠的:徐樹義;

標準件廠的:孫誌民、劉躍臣;

生產處的:蔡士金;

機動處的:薑鎖、韓大敏;

電算處的:陳韻;

工廠設計院的:張一佩、蕭小莊、陶齊鬆、孟其昌、曲傳偉;

汽研所的:張國鑄、崔玉珍、張立誌;

工藝處的:張文柯、朱偉成、錢夢熊、馬永才、王德茂、王占奇;

換型處的:劉振迎;

質量處的:範誌傑;

企管辦的:李文勇;

財務處張立凱的:高程亮、張文海、薑化鑫;

一汽大眾財務處的:孫中剛、張哲;

供應處的:嶽秀蘭;

規劃處的:錢亦石;

教育辦公室、後調組織部的:王第蘭;

技術處的:劉淑貞;

公安處的:王文君;

外經處的:付永康;

他都在本部門擔任負責的工作。有人曾和我們開玩笑的說:你們學校的同學專業配套、可以開一個汽車廠啦!

在長春客車廠的校友:

廠長:李克儉、

組織部長:郭大中

李廷璽、嶽喜麟、耿洪章、莊慶軍四人分別在:廠辦,企管辦、發展處任職的。

長客校友先後有30餘人,一汽校友和長客校友、總計超百人,

這批同學都是建廠時期的骨幹,有的是車間主任,有的是技術科長,機械師,動力師、廠長。

李克儉同誌擔任客車廠廠長十多年,還是省市的勞模、知名的企業家。

有人說:國立高工實實在在的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準備了一批有用人才。

我們同班同學在一汽工作十餘年後分流:

任知敏:調往二汽擔任二汽總工程師的秘書、後轉調總裝配廠任廠長,後又調二汽

負責雪鐵龍轎車引進工作;

孫維智:調往洛拖任精密鑄造廠廠長、及技工學校黨委書記;

李光誌:又投考了吉林大學續讀深造,後在成都原子能研究所任教;

張文柯:調石家莊汽車廠搞技術工作;

鄭際蔚:調一汽第二鑄造廠任副總師。

如今張文柯、李保乾、鄭際蔚、李光誌等四位同學已先後去世了。60年代我們都參加了研製第一代東風小轎車的工作,這台車我曾送到中南海、敬請毛主席乘坐過。我還參加過紅旗轎車突擊隊:V8汽缸體、塞、活塞環,都是在我們鑄造車間試製出來的。後來我又都參加了:東風E40卡車、0.8噸軍用車、三軸越野車、60噸礦用自製翻鬥車的研製,也都是我們鑄造在車間提供的毛胚。由於在一汽許多處室、許多專業廠都有校友在,那個年代在廠裏辦事不靠後門,不靠吃喝,彼此間一切都是為了工作,靠同學友情,有校友的幫助沒有辦不成的事,相互諒解、彼此支援,辦起事來特別爽快、開心!文革期間不少校友都是當權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彼此沒有更多的話、可是見麵一個握手,一次微笑,盡管語言不多,情在不言中。彼此信任,相互鼓勵,大家都心照不宣、心裏明白:曆史是清白的、我們都是解放後同一個革命學校培養出來的,政治上沒事!一切都會過去的。文革後,我還參加了:包建二汽的建設,特別參加了70年代一汽的第二次創業、就是:工廠改造 產品換型”。經過三年準備、三年實施,1983年裝配線上成批推出一汽解放新產品CA141。接著質量攻關,又對新解放進行了九項質改,1989年生產出解放新產品CA142。不久通過行業評比,最終評為國優。在這方麵當時主管國家技術監督局局長的董述山同學,給了我們一汽公正的評價。接著一汽進行第三次創業,推動了我們廠的三大轉變:

(一)由單一產品轉變成多品種:

一汽目前能生產卡車、輕型車、麵包車、大紅旗、奧迪、捷達、高爾夫、及各種變型車、專用車、改裝車、共200多個品種。

(二)一汽向集團化轉變:通過兼並、聯合、合資,一汽集團已有278個企業。

(三)由國內市場要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轉變:

當年一汽產品已向30多個國家地區開辟了市場,創彙超6500萬美元,並在坦桑尼亞等國組建了卡車裝配廠。

90年代以來一汽校友在集團公司的,生產,汽研,企管,經營幾條戰線上擔負技術,科研、管理工作許多同誌主管的領導工作分布全廠:

集團公司常務經理、一汽第一副廠長、及大眾公司總經理:陸林奎;

一汽大眾公司副經理:葛凱

一汽副總動力師:梁成;

綜和利用廠廠長:李寶三;

技術中心及工藝所長:朱偉成;

換型處長處長:石如蘇;

長春輕型車廠廠長:呂洋;

公安處長政委:王文君;

二發廠總工:唐京;

一鑄廠副廠長:金啟功;

二鑄副總師:張遞;

軟化件廠長、富奧公司副經理薑廣德;

車裝廠廠長:劉伯倫;

財務公司總經理:劉淑賢;

經濟研究室主任、公司副總經濟師:李文海等。

為了使母校校友更好的組織起來,我曾發起在1986年我發起組建了國立高工長春校友會,包括:長春客車廠、吉林工大、第九設計院、汽車研究所、吉林工學院等長春地區的校友,把分散導向集中共130人。校友會成立不久,當時我正在負責總廠一汽教育中心工作,結合我分工的工作、我開始:為了使母校進一步與一汽加強聯誼、促進進一步合作,為了使我校畢業生不間斷地向一汽輸送,為了使一汽子弟更多送入母校,我曾代表一汽先後向北機院和陝機院的校領導,發出邀請、歡迎來一汽組建廠校聯誼。

接著由:機院沈福三院長、北機院陳虎院長、陝機院樓秉哲院長、以及教務處長、學生工作部長和多名教授先後來一汽考察。

我組織了:各屆次、各年級、各專業的校友與校領導會麵,陪同校領導參觀、視察、組織座談、彙報、交流。

一汽先後與兩院分別簽定了廠校合作協議,包括:

1)學校優勢專業優選吸收一汽子弟;

2)一汽子弟畢業後推選畢業生回一汽工作;

3)一汽作為兩校的實習基地、優先接待同學實習;

4)兩校可利用假期,由各校團委組織同學來一汽進行社會調查;

5)一汽特請學校培養定向生;

6)為兩校青年教師來廠進修;

7)一汽不定期的派專家,赴校講學;

8)一汽還為學校聘請了專家,任學校的課座教授;

9)廠校間優勢互補進行科研合作。

我還多次向校領導建議:能讓母校畢業生多來一汽工作、讓母校學子、在一汽代代相傳,香煙繚繞,長年不斷,形成傳統。校領導也特別重視合作的形式與渠道,借助校友會的搭橋、不斷加強廠校各層次的聯係與交往。

為此我建議領導:投資500萬元興建了一汽大學生實習公寓

我們一汽每年在接待全國六千多名大學生來廠實習的情況下,我采取提前打招呼的辦法,特給母校的同學們的來一汽實習開綠燈。

組建校友會:唯一的目的就是:幫助母校實習同學、搞好服務、協助老師、落實實習計劃並超額的完成!讓實習同學人人都能滿載而歸。校友會為了協助兩校校友搞好實習,我們采取了許多特殊措施:首先我們先與來廠帶隊老師交流,了解實習內容、實習要求、同學的思想狀況、協助安排落實實習計劃和確定下廠單位和參觀選點、組織對口答疑。

當同學到廠後,除了廠內按原定的入廠安全、紀律教育外,我們專門給同學們安排看:一汽簡介的錄象、較全麵的了解一汽概況,再由校友會同誌、講解一汽當前的生產形勢、給大家提示:下場實習方法,注意事項、介紹曆屆的實習隊實習的成功經驗與教訓、由在廠老校友、介紹自己在一汽成長的過程。並請老校友向同學們提出實習要求和經驗,給同學們下場實習作真對性的輔導。不管母校哪個專業來實習,我們都想辦法給他們擴大擴大其他專業的視野。除實習計劃內的專業廠外,讓同學更多的了解一汽。我親自帶領同學:參觀解放、轎車總裝配線;參觀一汽大眾公司的捷達;奧迪總裝配線;參觀現代的衝壓線、焊裝線;參觀新建二廠區宏偉建設;參觀第二發動機廠;第二鑄造廠、參觀鍛造12500噸自動線、3500噸、4000噸、6000噸、衝壓大壓床。

這對在學校讀了十幾年的書、開始接觸社會、讓同學在汽車生產特大型裝備上打開眼界。有時還給他們參觀國家一級汽車研究所,參觀一汽汽車博物館”、看看一汽未來、正在研發、設計什麼新車型?!(保密、不對外)。同時我們轉送他們到長春客車廠參觀,由李克儉廠長接待、給同學參觀:新式地鐵、客車生產過程。使得同學來長春一次、可以接觸到兩個不同管理形式的大廠、使同學們大開眼界:一個是:汽車生產是流水線上大量流水的生產方式,另一個是:火車客車生產的是批量的生產方式、這對讀書多年的同學實在是非常開竅的。我們還組織老校友與同學們開座談會,給他們講:一汽發展史;企業改革前後的變化;一汽的未來規劃設想;校友在一汽的成長史。我們特請一汽老校友、講述個人成長的現身說法;使同學更感親切、更有感染力!並當場與同學們對話,回答同學關心的各種感興趣的問題。我還給他們專門放有關汽車專業的錄象、擴大同學們的眼界、進行形象的講解。每次座談會都開得生動活潑、激發同學更大的實習興趣、覺得來一汽很值。

由於同學人數比較多,每遇高峰,反校時我們還幫助實習隊解決反程車票問題,有時我們還專門到吉林工大請工大協助解決:學生半票、或給同學通過京、津分流,盡早返京回家。就這樣我們滿腔熱情的送走每一批同學。同學們回校後、紛紛寫來感謝的信、述說他們在一汽的不了情。我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滿載豐收的實習同學、超額完成了實習計劃、我們也盡了一份力感到欣慰。幾年來通過校友會的工作,使兩校的實習同學都感到來一汽實習很感受,很實惠、很珍惜、很難忘。通過實習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特別能擴大實習計劃外的收獲。我們感到這些工作對豐富實習教學很有意義,而且每個專業實習帶隊的老師,都知道一汽校友會的功能,都願意依靠校友會的協助,組織好實習的細化、與深化、老師感到很借力。

近幾年我兩次派校友親自到學校、參加過陝機院的校慶、利用這個機會在學校的機會、我先後給在校生、畢業生、入學新生、做過報告,介紹一汽的發展和校友在一汽工作的情況,同學對我們是如何接待同學來一汽實習的、大家特別有興趣向往來一汽有期待!

我感到同學們從小在學校讀書十幾年、從來沒走入社會、大家都很渴望了解工廠,我們盡量滿足同學的願望。我們還接待北機院暑期部分同學、來廠做社會調查。通過調查、參觀、座談、他們深受大流水生中一汽產業工人的感染,收集了不少報紙、資料,同學還拍照了不少有關一汽的照片、回校後專門辦了、有關一汽的專題的黑板報報,說明大家感受多多!。

我是母校解放後第一批、又是1954 年母校培養的畢業學員,四年學習不愁吃穿、學校給了我們安逸穩定的生活、給了我們專業知識和做人的標準,然而到了生產第一線、到了特大企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都感到自己知識不夠,適應不了工作的要求。我們每個人雖然在一汽40餘年沒離開一汽,可由於工作需要,組織的多次工作調動,為了提高適應能力,我和多數50年代畢業的一汽同學渴望學習,又邊工作邊報考了夜大學。我們一汽與吉林工大合辦的夜大,是工廠出資、在一汽承辦的。工大、都設了專門的教室、工大教授來一汽授課,實驗到工大去做。四年夜大總計23門課,每周四次課,周日都要到工大上實驗課,整個教學很嚴格,非常正規。上夜大雖然學習很辛苦、但我們都堅持下來了、都堅持到畢業。在63年通過吉林工大嚴格考評,我們在廠許多同學都完成了本科的:機器製造專業、汽車專業、企管專業的再培訓,畢業後我也取得鑄造專業的本科文憑。一汽為培養我們,不少同學早在建廠初期就派赴蘇聯實習。一汽曾派我在63年去日本進修半年,為此我又讀了三年日語函授。在日本我參觀、考察了日本23個汽車鑄造工廠,親自感受了日本工廠的生活、生產、管理的全過程。半年的進修使我極大的開闊我的眼界和知識麵。一汽又曾先後派我到:美國、瑞士考察、我兩次去西德、專程考察了西德雙軌製的教育這都是一汽對我的專門特殊培養。回國後我專門聘請了一位德國專家來廠、請他親自給在校老師作教學示範。我還把停辦的食堂、改為電鉗一體化的教室、專用提供同學更多的動手操作實習的錘煉。我還送一位技校老師到德國去進修、以便通過提高老師的素質、集中提高師生的動手能力、改變了社會上傳統的技校、隻學上相當於高中書本課程、畢業後技校畢業生仍然有可能去考上大學!他們沒有動手能力、不能成為產業大軍的後備。

我通過國外考察 我們引進了:

1)日本的20/時熱風除塵衝天爐;

2)瑞士GF公司衝擊造型線;

3)美國阿什蘭德公司的冷芯盒製芯全套技術與裝備。

我們一汽的老同學都深深感到知識的貧乏,總感到不夠用,能力的不適應、學校給我們的是最基礎的,隻有不斷進取刻苦自學邊幹邊學,盡力地跟上事業的發展。我也深知是國家、是一汽培養了我們,我也深知母校傳統,我要為國家建設出力,國家那裏需要就到那裏去,個人一定服從事業的需要,在艱苦的環境裏刻苦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理論必須與實際結合,不說空話多辦實事,聯係群眾、作風正派、始終保持展示母校的傳統形象。我們隻有在自己的崗位上,組織全體校友為學校盡量多做點實事,為在校同學多做點好事。

我在退休以後,借助我在一汽幾十年的人脈,願意給過往校友當個接待站、向導員、也是我的一份應盡的責任。我建議:母校能組織各地的校友進行一次交流、大家都創造性去作好母校校外輔導員對母校是很有意義的。

祝母校繁榮昌盛,願我校校風代代相傳,我們每個校友為母校做更多有益、有效的實際工作。

這是我的座右銘。

 

 

 

                                                                                                                 馬福生

             國立高工50鑄造班

 

1957年在一汽留影


為在一汽實習的母校學生做報告

校友指導母校學生在一汽實習

DD0DF

參加母校60周年校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