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主頁 | 首頁 | 視點聚焦 | 論點侃點 | 校園動態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歲月 | 愛書樂影
 
我校校友付於武獲“FISITA傑出貢獻獎”
2021-12-08 16:44 黨委宣傳部  彭雅蘭 

我校校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榮獲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理事會特別頒發的“FISITA傑出貢獻獎”。

FISITA是世界各國汽車工程師學會的聯合組織,也是全球汽車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被譽為世界汽車技術的最高殿堂和各國汽車工程師學會的“聯合國”。每兩年,FISITA在世界範圍內為一名汽車人頒發“傑出貢獻獎”。今年,付於武校友獲此殊榮。

付於武,1970年畢業於我校(時為北京機械學院)機械一係精密機械儀器專業,現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華汽汽車文化基金會理事長。他曾擔任中國一汽哈爾濱汽車變速箱廠總工程師、哈爾濱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2017年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從學生時代就踏入汽車領域,此後五十多年間,他轉戰於汽車企業、政府部門和學會之間,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一步步成長為“大咖”級專家。他從未離開過汽車行業,一直矢誌不渝做大行業組織,堅定不移推動產業振興。

記者有機會電話采訪了付於武校友。電話那頭,這位中國汽車行業的“老大哥”“老前輩”親切又和善,回憶起在母校求學的時光,他的話語中充滿難忘和不舍。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付於武校友,一起聆聽他的故事。

求知若渴在被窩裏打著手電也要學習

付於武出生在一個機械世家,祖父三兄弟、父輩三兄弟和他這一輩三兄弟都是機械工程師。

“我兒時記憶幾乎全都是機械產品:曲軸、發動機、齒輪、車床、銑床等,還有生產用的電動發動機,以及車銑刨磨鑽等基本工序。”付於武告訴記者。

在家庭的熏陶和影響下,聞著“機械味”長大的付於武考入北京機械學院,繼續在機械領域深耕。求學期間,他曾與班裏30名同學及係裏30名老師一起到北京量具刃具廠和北京第一機床廠實習。那時,師生們上午上課,下午去工廠勞動,晚上同住一個屋,朝夕相處,抓緊一切時間交流學習經驗、分享學習心得。點點滴滴的往事都給付於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的師生關係非常好,老師們和藹可親,跟我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能夠隨時指導我們。我還記得在工廠第一次學專業課,學的就是齒輪,從機械原理、機械工藝專業課開始學。非常有意思的是,機械最基本的就是齒輪,學好齒輪知識能給以後的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而那時的學習經曆也為我今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基礎。”付於武感慨道。

身處艱苦的年代,付於武和同學們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時間非常珍貴。他們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大口汲取著知識的養分。“我們晚上經常趴在被窩裏打著手電學外語和專業課,遇到不懂的知識就小聲討論,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一起學習的氛圍非常好。”也正是那段特殊的經曆,讓付於武在未來的日子裏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渴望和敬畏。他說:“我非常羨慕現在的學生,國家和學校為大家創造了方便舒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大家一定要珍惜。隻有經曆過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現在這一切來之不易。”

廢寢忘食最多時一天要畫200張圖

畢業後,付於武被分配到一汽哈爾濱齒輪廠工作。到單位後,他從基層幹起,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開始,在技術科一幹就是12年。“我是機械學院畢業的學生,很堅定地要做技術工作,這一點是刻在骨子裏的。”

幹技術工作要求熟悉所有的車型、底盤和傳動係統,初出茅廬的付於武感受到了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之間的巨大差距,他回憶道:“當時擺在我麵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快速適應工作。我唯有拚命‘補課’,拚命學習,用知識彌補差距。”

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看書、畫圖,想掌握更多的知識適應工作需要。“最多時我一天畫過200多張圖紙,那時還沒有用到計算機,全是手畫,我早上7點鍾到辦公室,一直畫到半夜12點。”

付於武分享了一件工作中的趣事。有一次畫鍛件圖時,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向工人師傅請教。師傅半開玩笑地說:“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呢?你跟著我們幹一天不就懂了。”付於武聽後很是認同,他跟著師傅們實打實地幹,在幹中學,在學中總結,在總結後繼續實踐。“工作之餘,我經常和師傅們一起聊天,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一種進步。通過一次次的交流‘取經’,不懂的知識慢慢地都懂了。”付於武總結道。

在工人師傅們的幫助下,他從每一個工序入手,到一個個車間和部門去實習,直到把所有工廠設備、工藝流程都弄得清清楚楚。“那幾年的積累為我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積澱的過程,也是必須要付出的‘學費’。沒有誰一開始就會,但是我們要有自信,我們一定能學會。”回憶起那段充滿激情、充滿不竭動力的奮鬥歲月,付於武激動地說,“青春正好,時光正好,我們都需要努力充實自己,為自己填滿‘彈藥’,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事業當中。”

在一汽哈爾濱齒輪廠工作的20年裏,付於武從技術員幹到車間技術員、車間技術副主任、技術科長、設計科長、產品開發科長、廠長助理,一直做到總工程師、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幾乎經曆了所有技術崗位。被提拔為總工程師時,他僅30多歲,是當時廠裏最年輕的總工程師。

奮力托舉為培養創新人才貢獻力量

1999年,54歲的付於武離開了自己工作30年的東北大地,回到北京進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工作,開啟了人生又一新的階段。

“我仍然記得1999年8月剛到學會的情形,當時連自己的辦公室都沒有。冬天暖氣不足,大家不得不待在水房旁邊取暖,條件十分艱苦。”

對汽車有情懷,對工作有激情的付於武決心帶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二次創業”。在他的推動下,學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擁有個人會員數萬人,團體會員數千家,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傳播新思想、交流新技術、宣傳新觀念的重要力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評價付於武為“中國汽車工業的追夢人、中國汽車人的老朋友、中國汽車業的探路者、中國汽車工業公益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汽車人才的踐行者、中國汽車工業第三代汽車人的代表之一”。

在學會工作近二十年間,他十分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在他看來,“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原動力,隻有靠創新才能解決短板問題。而創新的根本在於人才”。

為了吸引、培養、發現和托舉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學子進入汽車行業工作,付於武在學會期間組織創辦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在學會工作這麼多年,創辦這個比賽是最讓我引以為豪的事情之一。這個比賽包括內燃機汽車和電動汽車,也包括後來的自動駕駛汽車。”付於武解釋道:“基於這個比賽平台,我們向全社會、全行業輸送了很多優秀人才。參賽學生是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優秀青年,他們的參賽過程也是一個具有完整周期的育人過程。在動態的比賽場景下,他們培養了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這一點我很有成就感。”

老驥伏櫪逐夢路上初心不改

退而不休獻餘熱。如今,76歲的付於武校友仍在孜孜不倦地辛勤工作著,他受聘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還創辦了華汽汽車文化基金會,他仍用赤忱之心、不懈努力和堅定信念為汽車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早在北京機械學院讀書時,付於武校友投身汽車領域的熱情和情懷便如同一顆參天大樹的種子,深深紮下了根,從此欣欣向榮、繁榮生長。母校如肥沃的土壤一般,滋養著付於武校友和所有莘莘學子的心靈。付於武直言,母校留給他最深的感受就是樸實無華而又堅定有力。

“當年去工廠實習時,師傅們對北機院的學生評價很高,說我們踏實肯幹,很能吃苦。這種精神是在校期間就培養的,影響了我一生的世界觀,直到現在我仍時刻提醒自己勤勉、務實、低調。這也和我們現在的學校精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一脈相傳的。這就是一種傳承,是流淌在每一個西理工人血液裏的品質。”

采訪的最後,付於武校友深情寄語西理工學子,他說:“年輕的校友們,你們生逢其時,又重任在肩。成長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刻苦求學,立誌於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我們也應該以此為榮,珍惜這樣的機會,珍惜時代賦予的使命,努力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肩負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付於武校友,這位汽車行業的追夢人在熱愛的領域深耕細作、執著堅守,與汽車為伴五十一載。他用熱情和努力為夢想注入不竭動力,無愧於奉獻一生的事業、無愧於執著一生的熱愛、亦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在各行各業,還有無數西理工人也像付於武校友那樣,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獻,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為所有西理工人點讚!

關閉窗口
 
廣 而 告 之

                 版權所有@manbetxapp下载 校報編輯部        關於我們
                     地址:金花南路5號   郵編: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電話: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