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唐陵

Academic Tang Ling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雲上大唐
主頁>>學術唐陵

>>藝術作品



  • 武小川

武小川簡介

武小川,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後(出站)。199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一畫室,同年調入西安美術學院。任教於油畫係、影視動畫係、實驗藝術係。第一屆、第二屆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主任。兩次獲得(2009年、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三次陝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在北京、上海、巴黎等地美術館舉辦個展10場,作品項目曾獲得“第二屆築事·鄉村美學:優勝獎 & 評委特別提名獎”、陝西美術創作獎、《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優秀獎、吳作人基金會2016年優秀策展項目等。主持3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49篇。出版《逝者如斯——2005-2013年武小川作品集》等畫冊2部,出版教材4部,專著編著9部。2018年建立關中藝術合作社,並連續創辦四屆關中忙罷藝術節。
 

作品介紹

百年前,一批國外的探險家、學者造訪陝西地區,用攝影記錄下他們的考察對象,這應該是現代曆史學、考古學、建築學視角下,第一批對關中地區具有現代學術研究性質的的圖像史料。這批影像照片收錄於足立喜六(日本,1871-1949。他於1906年至1910年在陝西高等學堂任教,這期間他對西安附近的曆史遺跡進行了實地考察。)於昭和8年(1933年)編著出版的《長安史跡之研究》一書中,拍攝這批片子除了足立喜六本人,還集納了恩斯特•鮑希曼(德國,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和艾爾伯特•塔費爾(德國,Albert Tafel,1877—1935)、愛德華•沙畹(法國,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和維克多•謝閣蘭(法國,Victor Segalen,1878-1919)、喜仁龍(瑞典,Osvald Siren,1879-1966)早年拍攝的陝西關中地區的影像。
此書涵蓋地理與曆史兩個範疇,地理上,東迄函穀關、潼關,跨華陰、臨潼,入於西安、鹹陽,西抵興平、乾縣、岐山等地,時間上參照朝代交疊,探訪周、秦、漢、唐等著名的遺址。涉及寺廟道觀、山川古地,參入文物、石刻、碑帖,直觀地呈現關中地區的曆史影像誌。
二零一三年初,武小川組織一個攝影小組,按照足立喜六的《長安史跡之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地點,前往實地,在原景前掛置半透明的曆史圖像的菲林片,通過鏡頭,透過菲林對現場進行重新拍攝,並成為新的觀念性作品。這批作品分為42個單元,共計170個對象。現已完成對70餘套共計500餘幅作品。
本次藝術實踐,從圖像誌的角度出發,以曆史地理為參照,以田野調查的方式,用一種介質再生的圖像方式,體現一種對曆史還原性的努力,呈現出一種即模糊又清晰,即含混又明確的新圖像,這也對應著武小川本人的基本態度與觀點:“錯位”與“模糊”是某種曆史觀念真實的特性。
  • 秦嶺

秦嶺簡介

秦嶺,西安市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西安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他以誠實的攝影態度,拍攝了大量陝西風土人情的圖片,長期專注聚焦都市西安的城市影像,其中30餘年對“唐十八陵”的關注記錄拍攝別具特色。出版有《大唐帝陵三百裏》、《走街》、《串鄉》、《拆遷》、《老西安--消失的街區遊藝市場》、《城裏城外》、《四方愛》、《西安文化宗教概覽》等著作。作品被收藏過,也被諸多名刊名報刊登,參加過國內外不少攝影節,也獲得過許多榮譽和獎勵。
 

作品介紹

想想,拍攝一組墳墓的專題係列,真的非常有趣,因為它們是一座座安葬了皇帝的陵墓。
陝西是一個埋了很多皇帝的地方,特別是在關中道上,用“林林總總”來形容似乎都不為過。這些陵墓,嵌在黃土或者青石之間,用自己塚式的存在,為後世傳遞著各種人文信息和文化價值,當然,也澤被後人。
唐•十八陵的拍攝,從標誌性符號再到周邊的人家,一年又一年,已不能用筒單的語言敘述,就像那些陵,靜臥在那裏,歲月成就的特有語言,細細地,慢慢地漣漪。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解讀,十個人有十個人的看法,當然,我也有自已的感受。這種感受完全是自已內心的一種反映,隻不過是用了影像語言誠實地表達而已。
抬攝是點狀的,於景於人,文字是感受和穿越性的,淡然理性。更重要的是影像語言的個性把握才能接得住地氣,我喜歡這樣獨行的記載和呈現方式。
在多年的拍攝中,我們尋訪史書,也看今人的文字,在許多文論中讀到了唐•十八陵的偉岸、俊秀、殘敗和落寞,我們也看到了唐•十八陵的唯美、藝術、難忘和無奈。帝王之王土,靠百姓兢兢業業的耕耘,這其實是一種皇帝對老百姓的償還既往,他就是作了古,深深地埋在了地下,但債,總有一天是要開始清還的,猶如現在他們的陵地被開發成了遊覽景點,他們的曾經已然可以圈圈點點地調侃戲說一樣。
生活的本真是內心的真實感受,視覺藝術的真正魅力在於摒棄做作的擺弄,就像唐陵周邊生活的人家用自己耕種的糧食釀造出的土酒,是那麼的酣暢有味。
  • 張輝

張輝簡介

manbetxapp下载 三級教授、設計藝術學學科帶頭人、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國家藝術基金、文化部科技創新等十餘項課題。
曾獲得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指導教師一等獎2項;索尼世界攝影二等獎;分別獲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頒發的“中國攝影教育優秀教學獎”及“中國攝影教育特殊貢獻獎”;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陝西省第十五屆哲學社科二等獎;陝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4屆、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優秀獎;作品入選文化部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獲得陝西省兩年一屆唯一的“陝西攝影獎”等。
40餘篇學術論文發表於《文藝研究》《美術》《裝飾》等期刊,出版教材及專著9部。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韓國仁川、中國西安以及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等舉辦個展8次,參加國內外專業展覽70餘次。
與陝西省教育廳、陝西省慈善協會、西安市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組委會、韓國仁川海洋藝術節組委會等共同策劃組織大型藝術展覽“保持紀錄-2017西安國際攝影邀請展”“首屆digiartist國際數字藝術展”“首屆陝西省大學生攝影大展”“2018從長安到羅馬-中意高校邀請展”“2020異域同天-中日韓高校攝影邀請展”“2022微茫成陽-亞太地區高校攝影邀請展”“近景·十年”“摯守傳統的涅磐”等。策劃組織“衝決藩籬·星星世界”公共教育研究項目獲得文化和旅遊部頒發的“優秀公共教育提名獎”。
作品被廣東美術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麗水影像博物館、崔振寬美術館、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及個人收藏。
 

作品介紹

映像蒼涼(節選)
文\鮑昆 批評家
……
張輝在麵對這些充滿了曆史意涵的石雕群時,顯然必須調動自己的感知能力來捕捉它們內在的魂魄,並在影像中顯影出一千多年前那段恢弘強悍的歲月感。這無疑是一個挑戰。好在張輝就是生長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就像許多陝西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們對那塊土地上自秦以來的曆史了然於胸,念茲在茲。張輝用自己掌握的影像技術來對這些經過了一千多年風雨打磨過的石雕進行感受和詮釋。
張輝首先用攝影最為重要手段——光線,對這些充滿表情的石雕進行“雕塑”。石雕們都在荒野環中,在日常的陽光環境中,強大的日光,讓一切都平庸化了。張輝對抗陽光的手段是用高指數的大功率閃光燈來製造非日常的效果,以求製造一個超越現實的時空效果。張輝有時用逆向的強光來照射雕像,結果光線方向的衝突產生了奇幻的舞台戲劇效果,而這種舞台式的效果,反而讓影像形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即曆史的戲劇性。這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結果,可以將閱讀影像的觀者導入到深一層的解讀。大功率的光線還在光比上造成原來明亮的天空呈現昏暗的效果,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處理手段,既突出了雕像在視覺上的衝擊感,更用昏暗暗喻了曆史的吊詭無常。張輝在構圖上也非常懂得對象與背景的視覺力學隱喻關係。在對一些石雕與環境、天空的比例關係處理上,他突出了天空,用大比例的天空和空中的雲霧、太陽來反襯石雕們的弱小。這種空寂化的處理,正是在表達:時光荏苒,白雲蒼狗;歲月匆匆,白駒過隙。在永恒前行的時光中,王侯將相終歸隻是個故事。
為了加強對於曆史的視覺詠歎,張輝借用了早期攝影工藝的藍曬和蛋白印相技術來渲染這一意向。藍曬和蛋白印相的斑駁感和略帶晦暗的色調,都強化了他需要達到的藝術效果。
……
2016/10/30
傳統也是時尚(節選)
文\胡武功 原陝西省攝影家協會主席
……
在中國美術界曾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長安畫派的領軍人物石魯曾說過“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有過美院教育背景的張輝深知此語個中三昧。近年來,他結合攝影教學,鑽研和啟用幾乎早被遺忘的傳統“藍曬”與“蛋白印相”工藝,表現殘存在現代化進程嚴重威脅下的古典與民間文化文明,取得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
從數碼相機簡單地再現傳播到藝術地思考表現,大概是宿命巡回在藝術演替中不可避免的過程。把傳統的照相工藝與沒落的昔日輝煌遺存相結合,不僅僅是在探尋一種新鮮的視覺語言,更重要的在於表現主體心中固有的民族自豪、文化自信以及更多的憂鬱、傷感和幽怨。傳統就是時尚!這是一種藝術追求,也是一種藝術境界。沒有傳統的“藝術”就像沒有根基的建築,難以持久。與此同時,“一手伸向生活”,因為沒有生活的藝術,就像海市蜃樓,終究虛無縹緲。
在張輝的作品中,沒有孤立的就事論事。他拍攝的帝陵石雕,不回避當下的新建,鋼鐵柵欄以及農作物;他拍的社火,忘不了民居、麥場、甚至蛛網般的電線。加上人工光源恰到好處的運用,致使無論傳統的石雕、社火還是現代化的電杆、籃球架、水泥牆等等這些反差強烈,互不相容的對象和諧包容,使已經符號化的物象,統統轉化為作者的創作心像,最終物化為藝術影像。
張輝的作品,以富有個性化的攝影本體語言,激活了早已死去的曆史遺存,喚醒了正在昏迷的現實。使本不相幹的傳統與現實相結合,創造出一個新鮮的藝術時空,它間離現實,表現現實。給人一種看山不僅是山,看水不僅是水的感受,這決不是人人都是攝影家的群眾攝影運動所能做到的。在當下全民玩相機的時代,五彩繽紛的照片像塑料袋一樣遍地汙染的情景下,實踐和倡導一下深入傳統和直麵生活,不僅是對攝影藝術的挽留,更是對藝術家的自救。
總之,沒有傳統、不結合現實的藝術是沒有靈魂的。就像色彩絢麗的塑料花,缺的是生命力。張輝充分利用在美院學習時掌握的傳統技藝和對生活的敬畏,對人性的探求,立足廣袤厚重的黃土地,認真做著自己的獨立藝術。並且把自己的追求帶進教學工作中,培養出一批批有建樹的青年學子,這是最令人欣慰的。
2013年8月20日
  • 許欲曉

許欲曉簡介

許欲曉,1970年5月出生。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主任兼黨總支副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副主任、西安美術學家協會版畫藝委會主任、陝西省歐美留學會蘇分會副會長。
1995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2002年國家公派留學於俄羅斯莫斯科蘇裏科夫美術學院,2006年畢業俄羅斯莫斯科蘇裏科夫美術學院獲架上繪畫研究生學曆、碩士學位。
曾年第十二屆全國版畫作品展銅獎;中國共產黨誕辰八十周年“延安頌”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第十一屆全國藝術節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三等獎;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邀請展/特別榮譽獎。
 

作品介紹

在關中這塊曆史的沃土上有周秦漢唐四個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唐十八陵清晰的屹立在這塊黃土地上。唐陵的雄偉氣魄和感人氣勢讓我捕捉到了荒野的美,有種重回荒野的衝動。在“荒野呼喚”的情感驅使下我創作了多張“荒野中的唐十八陵”係列作品。這些作品運用了水油分離方法和花草實物拚貼完成。將自然界的花草直接運用到畫麵當中體現出荒野審美。唐陵與荒野審美的結合,在民族層麵上構建了對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尋,民族根性的回歸。
  • 劉益春

劉益春簡介

劉益春,1980年3月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99至2003年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係,2003年至今任教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現為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版畫係第四工作室主任。
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陝西省版畫藝委會委員;首批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獲得者、首批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獲得者,首批陝西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扶植計劃、首批陝西省青年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獲得者,首批陝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項目主持人。
先後完成了國家級(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創作工程)、省級(陝西千年人文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市級(“百年曆程 西安記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第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屆全國版畫展,獲第十九屆全國版畫展優秀作品獎,第六屆學院之光金獎,第二屆全國絲網版畫展優秀獎。出版《中國美術大事記•劉益春2010藝術創作狀態》《從版畫出發》等專著。
作品北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浙江美術館、貴陽美術館、黑龍江美術館、湖北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聯合藝術中心、德國本特拉格版畫工作室等收藏。
 

作品介紹

唐代帝陵石刻群是體量巨大、數量眾多、世界罕見的石刻藝術群。宋遊世雄《昭陵六駿碑》及元李好文《長安圖記》給了我的創作給予了極大的啟示。我將留存在蒼茫的關中大地上的唐代殘存石刻進行大規模考察和木刻創作:用毛筆在宣紙上寫生一個個在荒原間石刻,用刻刀在木板的方寸之間刻印一個個頂天立地的石刻。用手段的轉換、材質轉換、比例轉換,來體會唐代唐代石刻的雄渾、凝練、博大。“所有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這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王羲之的修禊(xì)事也的心境,正好印證了我的創作狀態。
唐代石刻1000多年來在今天的現實,或殘、或損,或毀、或滅,或盜、或埋,或移、或倒……時而模糊又時而清晰……,這是經過1114——1403年的歲月的洗禮,雄渾凝練而博大,是超越現實的大地裝置。喜歡荒野中的石刻,而不是公園中的、景觀式的石刻。我聽著荒野外的風聲,畫著與守衛千年、凝視千年的石人、石獅,是為了純粹地記錄這一刻,通過觀察表現風化後的石刻形態,表現時間、空間的變遷。“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最近幾年這個曆史的自然的現實被人為打破,石刻被挖出、扶正,所以這一刻顯得尤為重要。
《唐帝陵石刻殘存圖》從題材和方式看,並不是我創作主線的延續;在主流藝術創作樣式中,他既不像現代藝術一樣表現思想、個性;或許在藝術家眼裏,這不是“創作”。
《全唐帝陵石刻殘存圖》,總共20幅(關中十八個帝陵,順陵及洛陽恭陵兩個“號墓為陵”的陵),這裏完成的5幅,是這樣一個長期創作的一部分。在持續的唐帝陵石刻創作中,我看見石刻的超現實力量,並且通過反複研究、寫生、木刻這些石刻,我還能大致推斷出缺失石刻的尺度、造型。這也是我創作《唐帝陵石刻圖》的強大驅動力。
  • 鄧海

鄧海簡介

鄧海,生於1958年6月,大專學曆,陝西省興平市人、自由職業攝影師。從事攝影30多年,擅長民俗題材攝影創作,作品先後在《攝影世界》、《大眾攝影》、《人民攝影報》、《中國攝影報》等報刊發表,在省市及全國攝影比賽中270多次獲獎。
 

作品介紹

在中國陝西關中地區,蒲城縣由東向西,經富平、涇陽、禮泉直至乾縣共六縣的渭北高原上,一字型分布排列著唐代帝王的十八座陵墓。這些陵墓前的石雕、石馬、石人各不相同,它們代表著當時年代的文化,每一尊石雕背後都有一部動人的故事,承載著厚重的曆史。經曆了漫長的歲月洗禮,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和人為損毀,石雕本已滄桑的麵容傷痕累累,但它們仍然忠實地守衛在唐陵前,靜觀風雲變幻,似乎在等待有人們來關注自己往昔的輝煌。
唐代帝陵在中國帝王陵寢製度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汲取了前世帝陵的諸多元素,而且對後代帝陵影響深刻,可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屹立千年的唐陵保留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映照著李唐社會的重大變革,極富研究價值。毋庸置疑,唐陵是唐代以後各個朝代禮儀製度的典範,也是貴族官吏乃至平民墓葬應遵循的標尺,與其他墓葬一起反映出社會的等級秩序。帝陵的排列、陵園的布置,建築石刻的樣式,以及背後的喪葬觀念、習俗、禮儀、製度,甚至帶有個性化的奢華與節儉,都直接影響著一個時代各類墓葬的基本麵貌和演變。而高大的封土山丘,宏偉的陵園布局,屹立的石刻雕像,形成物化的禮法標示,在人們的視野和常規的祭奠活動中,無不影響著後世的生活。
欲圖皇權永固,希望家族永享奢華,於是,帝王陵便成了禮儀和製度的集中體現,帝王葬身之地也被視為江山社稷的象征,皇家陵寢的風水更被認為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所以,帝陵是封建王朝興衰和社會經濟狀況的縮影。唐代帝王陵寢占地規模之大、耗費之巨,直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
因為風水因素所致,唐帝十八陵葬地往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農業機械無法使用。所以,一千三百年來,住在唐陵腳下的農民一直麵朝黃土背朝天,沿用最原始的方式從事農耕生產。盡管如此,唐陵周圍的守陵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老人去世也都埋在這裏,他們守望千年唐陵,祭祀逝去的祖宗。守陵人平時打掃陵墓,巡山,防止有人盜墓,在陵墓周邊的溝溝坎坎種一些莊稼、蔬菜維持生活。盡管有一部分人走出山野,融入了城市,然而還有一些人仍在堅守,他們是那些逝去千年的皇帝最忠實的衛士,他們是我們時代最值得尊敬的無名英雄。
定格他們的生活,留住他們的影像,是我們攝影人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對中華文明和生動曆史的忠誠守望。
  • 曹紅軍

曹紅軍簡介

曹紅軍,1961年出生,從事業餘攝影30多年,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陝西省攝影家協會理事、 陝西省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專業委員會委員。《唐陵》在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中獲得評委會推薦作品。
 

作品介紹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先後經曆289年,有21位皇帝。除兩位亡國皇帝昭宗李曄和哀帝李柷分別葬於山東和河南外,其餘19位全部葬於陝西。由於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因此在關中大地上有18座唐代帝陵,號稱唐十八陵。唐十八陵坐落在西安渭河以北,西起乾縣東到浦城延綿二百多公裏,大多數以山為陵,少數是土堆陵。
《唐陵》是從14年開始拍攝,其實在這之前我並不了解唐十八陵。記得是在14年的穀雨那天在白水拍完倉頡廟會後,偶然去了唐景陵。看到神道兩邊聳立著的千年之久的精美石雕,當時的感受就是震撼,太震撼。從那時起就有了拍唐陵的想法。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試圖以更平穩的結構來表現唐陵石雕的雄健以及曆史的滄桑感。在拍攝時我注重唐代精美石雕與周邊環境、氣候的有機結合,追求平穩的結構,簡練的視覺元素,提煉詩性的語言來實現我和唐代石人、石馬穿越曆史滄桑的一次次對話。
這些年來,我無數次的來往於西安和渭北,不管是夏天的高溫酷暑和大雨雷電,還是冬天的寒冷風雪,越是惡劣天氣越往陵上跑,隻要有時間我就拿著相機去拍攝。這麼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終於換來了我比較滿意的作品
2014年起,陝西省將開始建設漢、唐帝陵群旅遊專線,並計劃將漢、唐帝陵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很多石雕都用鐵欄圍了起來,到處安裝了攝像裝置。也許再過一兩年,人們就看不到我拍的照片中文物與周邊自然關係的麵貌了。
  • 楊傑

楊傑簡介

楊傑,1982年10月生於陝西扶風,1999年——2002年就讀於陝西省藝術師範學校,2006年7月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係,2013年畢業西安美術學院國畫花鳥係畫研究生,2019年在讀博士研究生。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畫院青年畫院、陝西青年美協會員西安畫院外聘畫家。
 

作品介紹

我相信石頭是有靈魂的,可以記載風雨滄桑時光流轉。駐守在皇陵前的石獅,於天地曠野之間孤獨守望,經過時間風雨的沉澱,愈發厚重沉著,雄渾堅毅,有著懾人的震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筆墨鈍拙,惟願能將其空靈悲壯述於紙上。
迷戀上走陵斷斷續續走遍了唐陵的角落也開啟了《唐陵》係列的創作。對於唐陵的感受是整體的,除了陵墓、還有石刻、甚至陵山的荒草和酸棗樹,“那些荒草特別好看,冬天風很大,可那是特別安靜的美。”這些千年之後還存在的野外藝術,除了曆史的蒼涼感還有生命感,給了更多的“心靈上的安撫”。最開始畫唐陵,“盡量以客觀原形為主再把自己的情感放進去更充分的表現出來”,也會用一些綜合材料,比如色粉或者礦物色、砂岩等,後來慢慢用單純的水墨。最開始初也嚐試植入觀念,想表達“對曆史的一種深思”。我們離曆史如此之近,它卻很遙遠,也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漸漸地想抽調這些觀念,純表現它的藝術性。
國家藝術基金理工大藝設陝西文保院
聯係我們


manbetxapp下载 藝術與設計學院影像動畫係
西安市雁塔區雁翔路58號




TEL:(029)-82066406
E-mail: 272098872@qq.com


    技術支持
  • 西安旆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廣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
    特別鳴謝
  • 西安碑林博物館
  • 乾陵博物館
  • 昭陵博物館
  • 唐橋陵文物管理所
  • 唐泰陵文物管理所
  • 唐建陵文物管理所
  • 唐獻陵文物管理所
  • 唐順陵文物管理所
  • 唐貞陵文物管理所
  • 唐崇陵文物管理所
  • 唐景陵文物管理所
  • 唐元陵文物管理所
  • 唐定陵文物管理所
已有5889830位訪客瀏覽此網頁
版權所有: manbetxapp下载 陝ICP備0500161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