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陵考索

TANG EIGHTEEN MAUSOLEUM

唐王朝自公元618年至907年,經曆了289年的曆史變遷,其間,共有21位帝王營造了20座規模宏大的陵園,現原址仍存留500餘座大型的石雕石刻。

雲上大唐
向上箭頭


唐高祖李淵  (公元566-635年)

唐高祖李淵(566-635),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祖父李虎,西魏八柱國之一,追封唐國公。父李昺,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唐國公。因出自貴族家庭,又是隋朝皇帝的近親,李淵7歲時,即襲封唐國公。隋文帝時,曾擔任譙、隴、岐等州刺史。煬帝即位後,他出任滎陽、樓煩太守,弘化留守,山西河東撫慰大使等職,可以說,一直受到了隋王朝的重用。大業十三年(617)初,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把鎮守北邊的重任交給了他。也就在這一年,李淵開始起兵反隋,最終建立了唐朝。
隋朝末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是由隋煬帝的暴政引起的。隋煬帝曾經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但他多次大規模地營建離宮,遊幸江都,進攻高麗,嚴重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四麵八方的官僚地主也相繼起兵割據。李淵看到天下大亂,隋煬帝的統治搖搖欲墜,已經不能收拾殘局,便產生了奪取農民起義果實、掃滅天下群雄、實現改朝換代的打算。在擔任河東撫慰使以前,就暗中活動,招攬人才,開始進行取代陷朝的準備。
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派人與突厥作戰失利,隋煬帝大怒,讓使者與心腹官吏、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逮捕李淵,解往江都問罪。這件事便成了太原起兵的導火線。李淵聞訊後,原想馬上起兵,考慮到長子建成、四子元吉都在河東,力量比較分散的情況,才沒有付諸行動。不久,隋煬帝赦免了李淵。李淵立即厲兵秣馬,傾財養客。他先以“通突厥”的罪名,殺掉了隋煬帝的親信王威及高君雅,接著又采用拉攏、利誘的手段解除了突厥的威脅,然後進兵西河,殺了忠於煬帝的西河郡丞高德儒,開倉濟貧,擴充軍隊,為起兵做最後的準備,建立大將軍府、舉行升旗儀式、召開誓師大會、宣布正式起兵,隨即率3萬人馬離開晉陽(即太原),向關中進發。
李淵起兵後,很快攻下離石、龍泉、文城三都。這時,瓦崗軍首領李密致書李淵,試探李淵的誌向。用卑辭推獎的辦法哄騙李密,獲得了李密的信任,避免了與瓦崗軍之間的摩擦。李淵在南進途中所遇到的主要敵人是盤踞在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將宋老生。宋老生奉代王楊侑之命率2萬精兵阻止李淵南下。李淵逼近霍邑時,忽傳劉武周勾結突厥攻打太原。李淵采納了李世民等人寧進勿退的主張。他派兵埋伏在霍邑城東,親至城下誘敵。宋老生不知是計,出城追趕,不料伏兵大起,幾麵受敵,一敗塗地。李淵乘勝殲敵,殺宋老生,攻克霍邑。接著以破竹之軍勢,拿下絳郡,西進到黃河邊的龍門。當時,河東地區有隋將屈突通帶領一股隋軍,威脅著李淵的背後。李淵擺出一副攻打河東的架勢,鎮住屈突通,旋即掉頭,渡過黃河,直撲關中。
隋末以來,在各地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影響下,關中地區也暴發了數股農民起義。李淵的從弟李神通、女兒平陽公主等,也分別在周至、戶縣起兵。平陽公主家住大興城。李淵起兵前派人前來聯係,平陽公主遣其夫柴紹秘密離京,奔赴太原,自己親往戶縣(今西安鄠邑區)別墅,散發家資,起兵響應,並派家童馬三寶聯絡何潘仁、李仲文,與李神通攻下戶縣。平陽公主不斷招兵買馬,在東起戶縣,西到眉縣的範圍內聚集了萬餘人,號“娘子軍”。李淵兵臨黃河的時候,對關中的情況已了如指掌。他先派人與孫華等勢力較大的農民首領相聯係,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接著向關中東部的隋朝官吏發起攻勢,迫使馮翊太守蕭造歸附,華陰縣(今陝西華陰市)令李孝常也以永豐倉來降。這樣,李淵不費吹灰之力便踏上了關中的土地。李淵渡過黃河後進駐朝邑,受到關中縉紳的歡迎。李淵看到這種情形,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他立即重新部署兵力,清除大興城外圍的敵對勢力,以擴大軍威。不久,平陽公主與李世民會合,西路軍如虎添翼,鎮壓了劉鷂子起義,迫使丘師利、李仲文、何潘仁、向善思、劉邴等人投降,占領了大興周圍的大部分地區,取得了較大的勝利。這樣,攻打隋都大興便成了勢在必行的事。
十月,李淵父子在大興城下會師,20萬大軍磨刀霍霍,準備攻城。當時隋煬帝被農民軍困在江都,從鎮京師的是代王楊侑,刑部尚書衛文升、右翊衛將軍陰世師和京兆郡丞骨儀,輔佐楊侑留守京師。衛文升年過花甲,是深受煬帝信任的所謂“社稷之臣”,聽到李淵向大興城推進的消息,“禍恐及己,遂稱老病,無所幹預”。隻有陰世師和骨儀主管軍事,肯為代王賣力。李淵想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遣使至城下,諭以匡複之意”,但陰世師等置若罔聞,拒不投降。於是,李淵決心訴諸武力。號令一下,李建成、李世民分別從東南、西北方向發起猛攻。代王楊侑魂飛魄散,衛文升憂死家中,大興城裏一片混亂。十一月,李建成部將雷永吉率先登城,打開缺口,大隊人馬蜂擁而入,斬骨儀、陰世師,俘代王楊侑。從此,京師大興落人李淵手中。李淵在攻克大興以後,廢除隋煬帝的一切苛令,局勢很快穩定下來,改朝換代已是易如反掌。但是李淵並未馬上稱帝建國,反而“率百僚,備法駕,立代王楊侑為天子,遙尊煬帝為太上皇”。以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而自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晉封唐王”,“總錄萬機”,掌握實權,既避免了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惡名,進一步贏得了人心,又為穩操勝券贏得了時間。在“尊隋”的幌子下,李淵精心地進行了代隋的準備。
大業十四年(618)三月,隋煬帝被殺,李淵心中暗喜,但表麵上仍把自己打扮成隋王朝的忠臣,涕泗交流,悲痛萬分,並繼續輔佐代王楊侑,以便與宇文化及擁立的秦王楊浩、王世充控製下的越王楊侗分庭抗禮。在這種情況下,代王楊侑迫於李淵的威望和聲勢,不得不晉封李淵為相國,並表示願意把皇帝之位讓給李淵。在朝的王公大臣多是太原起兵的元老功臣,他們接二連三地上表勸進,說隻有李淵登基稱帝,才能挽救危局。看到改朝換代的時機已經成熟,李淵便在謙讓一番之後接受了代王楊侑和裴寂等200餘名官吏的“請求”。五月,代王楊侑在李淵等人的脅迫下,在大興舉行了隆重的“禪讓”儀式,宣布遜位於李淵。於是,刑部尚書蕭造、司農少卿裴之隱把皇帝玉璽傳給李淵。李淵名正言順地即皇位於太極殿,改元武德,從而建立了唐朝,仍以大興為都,改名長安。
李淵稱帝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經過長期的準備和艱苦的努力,終於實現了改朝換代的夢想。但李淵稱帝隻是唐王朝建立的標誌,當時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李唐的勢力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李密、竇建德、杜伏威所率領的農民軍和王世充、宇文化及等軍閥仍有很大的勢力。他們或獨霸一方,或挾隋朝皇室以發號施令,都威脅著新生的李唐政權。因此,李淵並沒有沉醉於歡呼聲中,而是馬不停蹄,積極出擊。又經過 10 年奮戰,先後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和割據勢力,才使唐王朝鞏固下來,最後確立了李氏的統治地位,迎來了長安曆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代。李淵晚年未能妥善處理皇位繼承問題,太子集團與秦王集團矛盾尖銳。武德九年(626)六月,其次子秦王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李淵遂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同年八月,傳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舊唐書·高祖紀》載:“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大漸,下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園陵製度,務從儉約。’是日,崩於太安宮之垂拱前殿,年七十。群臣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追尊為“神堯皇帝”。玄宗天寶十三載(754)二月,又追尊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母親為太穆皇後竇氏,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武功之別館。李世民出生之時,正是隋王朝由盛轉衰之際,隋煬帝大修離宮、遊幸江都、三侵高麗,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大業七年(611),知世郎王薄登高一呼,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在農民戰爭如火如荼的年月,李淵被隋煬帝提升為太原留守。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即積極協助李淵起兵李世民部反隋。大業十三年(617)從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出發,克霍邑,過黃河,直撲關中,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克隋都大興。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李世民被李淵晉封為秦王。唐朝建立之初,轄區僅僅局限於關中地區。劉武周據有山西馬邑,梁師都盤踞陝北,薛舉父子稱霸金城,蕭銑割據長江上遊,輔公拓在長江下遊活動,中原有王世充建立的“鄭”,河北則有竇建德建立的“夏”。如何結束分崩離析的狀態,實現天下的統一,是擺在統治者麵前的迫切任務。武德元年(618)秋,李世民率領唐軍西進,以逸待勞,一舉擊敗西秦霸王薛仁杲,平定隴西。翌年,向劉武周及其同黨宋金剛發起強大的攻勢,次年四月大獲全勝,平定河東。接著揮師南下,矛頭直指王世充所建立的“鄭”,圍洛打援,擊敗竇建德的10 萬軍隊,迫使王世充投降,取得了異常輝煌的戰績。至此,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基本上納人唐王朝的版圖。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李世民出生人死,指揮若定,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統一戰爭基本結束以後,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圍繞皇位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宮門喋血,發生了震驚朝野的“玄武門之變”。八月,李淵讓位於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成為唐朝曆史上的第二代皇帝。由於他後來的廟號是太宗,所以人們習慣上把他叫作“唐太宗”。唐太宗即位時,唐王朝剛剛確立。由於長期的戰亂,到處是一片殘破景象:人煙稀疏、土地荒蕪、百廢待興、滿目瘡痍。針對這種情況,唐太宗勵精圖治,以超人的意誌和非凡的才能,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大刀闊斧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在政治上,唐太宗非常注意對官吏的選拔和考核。他認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君子則國治,用小人則國亂。所以把用人問題作為關係國家興亡的大事看待,經常按照“舍其所短,取其所長”的原則,努力發現人才。選擇有德有才的人出來做官。史載馬周本是山東農民,靠別人的資助來到京師。唐太宗在閱讀常何的奏折時發現了他,經考察發現他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為監察禦史,後來一直提拔到宰相。由於唐太宗知人善任,因此,在他身邊的謀臣猛將,大都能夠各顯神通,發揮作用。
針對隋煬帝拒諫飾非,獨斷專行所造成的惡果,唐太宗接受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思想,在統治階級內部提倡“民主”,積極引導群臣進諫,盡量集中統治階級的集體智慧,力圖使自己的決策正確一些,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錯誤。由於他善於納諫,比較開明,大臣們都敢在他麵前講真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據說,魏徵一個人就向他進諫200多次,他常常把魏徵當作一麵鏡子。
在以人為鏡方麵,唐太宗經常向群臣征求意見,並虛心接受臣下對他的指責和批評。魏徵經常不客氣地當麵指責他的錯誤,有時弄得他很難堪。有一次退朝後他怒氣衝衝地說:我總有一天要殺掉這個鄉巴佬!皇後問他這個鄉巴佬是誰,他回答說:魏微常常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後聽後就告退了,然後穿上朝服站立在庭中。唐太宗看到後,不禁吃驚地問她,為什麼要這身穿戴,皇後回答說:我聽說君主賢明,臣下才會直言不諱,現在,魏徵直言不諱,正說明您是賢明的君主。我怎麼能不向您表示祝賀呢?唐太宗聽後不由得轉怒為喜。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十分痛惜失去一麵能使他知道過失的鏡子。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國家方針政策的正確性。
為了達到“安人寧國”的目的,唐太宗還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他常說:“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因此,他提倡節儉,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盡量不去剝奪人民休養生息的機會。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的安定,緩和了階級矛盾。
唐太宗得到一隻名貴的鷂,愛不釋手,成天讓鷂落在自己的胳膊上玩。連朝政也懶得過問。魏徵得知後,決定向太宗進諫。太宗見魏徵來了,怕他諫阻玩鷂的事,趕緊抓鷂從臂上取下,放入懷中,裝作沒事的樣子。魏徵看清了唐太宗的一舉一動,知道他的心思,便不談有關鷂的問題,好像他根本不清楚這回事,而把話題一轉,和太宗談起了治國方略和行政得失,故意越說越遠。太宗不時地用手摸摸胸部,既不便打斷話題,也不能將鷂取出,心裏十分著急。等魏徵走後,太宗從懷中取出那鷂一看,早已經死了。這時,唐太宗才明白了魏徵的真實意圖。
在經濟上,唐太宗采取多種辦法,努力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在他看來,農業是經濟之本。他不止一次地告誡臣下: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為了發展農業,唐太宗努力改革,如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製和租庸調法。一方麵盡量使農民得到一定數量的土地;另一方麵盡量減輕剝削,遇到自然災害時,常用減免賦役和賑濟的辦法幫助百姓,使他們渡過難關,安心從事農業生產。商業是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唐太宗也知道商業的重要性。所以下詔開放關禁,修葺道路,鼓勵貿易。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而且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當時首都長安、東都洛陽以及廣州、揚州、成都等地的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尤其是首都長安,東西兩市異常繁華,更唐太宗《帝範》序是全國的經濟中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貞觀初年殘破的景象消失了,社會經濟出現了嶄新的麵貌。
在軍事方麵,唐太宗進一步完善府兵製,特別重視邊疆地區的鞏固和開發。為了維護祖國遼闊的疆域,他拋棄了以往帝王所持的民族偏見,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他曾說:“自古帝王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除平等看待各民族,懷柔少數民族外,還經常提拔少數民族成員做官,參與國家政治。但是,當少數民族貴族背叛朝廷,搞分裂活動時,他也毫不遲疑地予以打擊。貞觀四年(630),他派李靖、李顏抗擊東突厥的侵擾,加強了唐王朝對北方大漠地區的統治。貞觀八年(634)派李靖打擊在青海叛亂的吐穀渾,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貞觀十四年(640),又派侯君集滅掉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四鎮,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至於貞觀十五年派文成公主入藏,與鬆讚幹布成婚的事,早已被傳為曆史的佳話。
唐太宗一共當了23年的皇帝,由於他銳意維新,勵精圖治,終於促成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給盛唐的出現奠定生了基礎,因而千百年來一直得到人們的高度稱讚。作為“貞觀之治”的促成者, 唐太宗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唐高宗李治  (公元628-683年)    武則天  (公元624年-705年)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個兒子,貞觀二年(628)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之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封晉王,貞觀十七年(743)四月七日冊封為皇太子,不久與武則天相識。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武德七年(624)生於長安,14歲被唐太宗詔入宮中,封為“才人”,賜號“武媚”。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武則天到感業寺出家為尼。六月一日,唐高宗即位,成為唐朝曆史上的第三代皇帝,時年22歲。高宗即位之初,能夠效法太宗行事,“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永徽四年(653)將武則天接入宮中,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又力排眾議,立武則天為皇後。顯慶四年(659)高宗患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即令武則天參與朝政。鹹亨五年(674)八月十五日,高宗自稱“天皇”,讓武則天稱“天後”,時人稱之為“二聖”。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於洛陽貞觀殿,享年56歲。遺詔太子李顯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悉聽天後處分”。唐高宗死後,皇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中宗無心處理國家大事。武則天廢中宗,另立睿宗,親自臨朝稱製,首先考慮埋葬高宗的問題。高宗死於洛陽而高祖、太宗葬於關中。高宗臨死時,曾對侍臣講,“天地神祇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宛然有西歸之意。因此,武則天決定遵照高宗遺願,把他葬在關中。但是,這一決定遭到許多官僚,尤其是新科進士陳子昂的反對。陳子昂謁闕上書,認為關中地狹,又遭荒饉,“流人未返,田野尚蕪”,既不能供給千乘萬騎的食宿,也不堪鑿山采石的勞役,如果大駕長驅西進,勢必造成新的危機;而東都富庶,地靈人傑,“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是設置陵寢的最佳之地。武則天召見陳子昂,說他很有才氣,授以“麟台正字”之職,但沒有接受他的建議。
經過認真比勘,最後決定依梁山為墳頭,為唐高宗修建陵寢,並定墓所為“乾陵”。準備工作就緒之後,即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攝司空,為山陵使,發兵民十餘萬開始破土動工,營建乾陵。乾陵修成以後,武則天又命侍中劉齊賢和霍王元軌知山陵葬事,為唐高宗舉行隆重的葬禮。文明元年(684)五月十五日,武則天欲親護高宗靈柩西返,群臣諫阻,乃命睿宗護柩。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
2、武則天生平
武則天(624-705),名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功臣武士次女。14歲人後宮為唐太宗當才人,太宗死後在感業寺為尼。唐高宗時再度人宮,先為昭儀,後當皇後,長期參與朝政,被尊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高宗死後廢中宗,另立睿宗,獨攬朝綱。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則天改唐為周,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15年,能夠用人納諫,並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使當時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相當強大。神龍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死於上陽宮之仙居殿,享年82歲。
武則天臨終時,頭腦很清醒。她招來中宗、相王、太平公主及武三思等,叮嚀後事,留下一份完整的“遺製”,要求歸葬乾陵。對此,給事中嚴善思等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則天太後卑於天皇大帝,今欲開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建議於乾陵之傍,另擇吉地,“別起一陵”。唐中宗看了奏折,令群臣詳議。由於武三思等人通過上官婉兒及韋後反對嚴善思的意見,唐中宗才決定停止討論,下詔“準遺製以葬之”。
神龍二年(706)正月二十一日,唐中宗“護則天靈駕還京”。五月十八日,武則天的靈柩徐徐進入乾陵地宮。武則天自名曌,生前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遺製稱則天大聖皇後,死後中宗諡曰則天大聖皇後,睿宗改諡則天皇太後,開元四年(716)玄宗又改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加諡則天順聖皇後,故史稱武則天。她最終到達了她所向往的歸宿地,長眠在唐高宗的“禦床”之左。

唐中宗李顯  (公元656-710年)

唐中宗(656-710)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生。顯慶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儀鳳二年(677)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八月二十三日冊封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病死,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悉聽天後處分”。十二月六日,李顯即位,次年改元“嗣聖”,是為中宗。
中宗是一個昏庸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後不能根據高宗新喪、天下多事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盡快為唐高宗辦理國葬,而是在皇後韋氏的操縱之下,千方百計地為韋氏家族牟取利益,甚至不顧朝臣的反對,要將韋後的父親一下子提拔為宰相。這些做法引起了宰相裴炎和武則天的不滿,旋即被廢為廬陵王,逐出長安,先軟禁於均州,後安置於房州。武則天改唐為周後,李顯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好過,常有自殺的念頭。據說經過韋氏的勸慰,才繼續生活下來。武則天晚年在皇位繼承問題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最後決定詔回李顯,重新立為皇儲。於是,聖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李顯又被冊封為皇太子,恢複舊名,仍稱李顯。聖曆二年臘月二十五日賜姓武氏。
中宗於神龍元年(705)正月在張柬之政變之後複位。十一月,上尊號應天皇帝。神龍三年八月,加尊號應天神龍皇帝。自複位以來,中宗又故技重演,不僅不聽臣下勸阻,破例追封韋皇後的父親為王,而且讓韋後參與朝政。韋後及其幼女安樂公主均有政治野心,想做武則天第二,但無德無才,結果與武三思勾結,釀成了一連串的宮廷政變。景龍四年(710)六月二十二日被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享年55 歲,葬於定陵。

唐睿宗李旦  (公元662-716年)

唐睿宗(662-716)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小兒子。龍朔二年六月一日生於蓬萊閣之含涼殿。初名為旭輪,後改名為輪。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封殷王。乾封元年(666)七月徙封豫王,總章二年(669)十一月十二日又徙翼王。上元三年(676)正月再封為相王。永隆二年(681)又封為豫王,改名為旦。
嗣聖元年(684)二月中宗被廢後,他代替中宗成為皇帝,是為睿宗,改元文明。但實際上大權掌握在武則天手中,他本人被“居之於別殿”,隻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天授元年(690)武則天改朝換代時,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仍舊名輪。聖曆元年(698),武則天改立李顯為皇太子,另立李旦為相王,仍名為旦。神龍二年(706)正月六日,中宗即位時,曾封他為皇太弟,他堅辭不就。十月十四日,改封為安國相王。唐隆元年(710)中宗被毒死後,他的兒子李隆基發動羽林軍衝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擁立他當皇帝。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於承天門樓,改年號為景雲,時年 49 歲。
唐睿宗也是一個庸庸碌碌的皇帝。他在第二次當上皇帝後,以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有功,便立李隆基為皇太子,而讓太平公主參與朝政。凡宰相奏事,他都要求先與太平公主和皇太子商量,這就大大助長了太平公主的權力欲望,同時也加劇了皇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據說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然後獨攬朝綱,當時文武百官多依附於太平公主,七個宰相中有五個是她的親信。這樣就出現了政出多門,號令不一的情況。
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唐睿宗禪位於皇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開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死於長安城之百福殿,享年 55 歲。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六月,追尊睿宗為元真大聖皇帝。天寶十二載(753)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後世史家對唐睿宗的品格頗為讚許,認為他是“三讓天下的皇帝”:即一讓其母,二讓其兄,三讓其子。實際上他是不得已而為之。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762年)

唐玄宗名隆基(685-762),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母親為昭成順聖皇後竇氏。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生於東宮之別殿。垂拱三年閏正月二日封楚王。長壽二年(693)十二月降封為臨淄郡王。中宗複位後,曾被任命為潞州別駕,後遭韋後誣陷,被革職罷官,閑居京師。他對韋後和安樂公主的專權十分不滿,並且看出了韋後之流篡逆的野心,故在暗中活動,密召勇士,待機而作。後來當韋後和安樂公主果然毒死中宗,秘不發喪,讓其親信掌握京師軍權,準備稱帝時,他毫不猶豫地發動兵變,率羽林軍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及其黨羽。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以功晉封為平王。睿宗即位後,被立為皇太子。延和元年(712)七月五日,睿宗將皇位禪讓給他,他便坐上了皇帝寶座,成為唐朝曆史上繼武則天之後出現的又一位重要的封建帝王,是為玄宗,當時年僅 28 歲。玄宗即位後,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鬥爭發展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太平公主多次想謀害他,他便大義滅親,下詔誅殺了太平公主和她的黨羽,從而完全控製了政局。先天二年(713)十一月,改年號為開元,上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從此,唐朝曆史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玄宗曾經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他即位之時,唐王朝剛剛經曆了中宗以來的動蕩,社會上出現了種種弊端。麵對這種情況,他先後在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及張九齡等人的協助下,針對中宗、睿宗時的弊政,進行各方麵唐玄宗像的改革:裁汰冗官、擢拔賢才、打擊豪強、抵製食封、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壓抑佛教、禁造佛寺。勞動人民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使唐朝社會經濟發展到高峰,成為唐代最繁盛時期。史家譽之為“開元盛世”。開元盛世也叫“開元天寶盛世”。《資治通鑒》卷二一四載:開元二十八年,“天下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西京、東都米斛直錢不滿二百,絹匹亦如之。海內富安,行者雖萬裏不持寸兵”。當時的政治家元結(次山)說:“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大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這首詩形象而又具體地描寫了開元時期的繁盛景象。結合其他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國家糧食儲備豐富,物價便宜,人口增加,社會安定,國力強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這些事實都說明唐玄宗在開元年間的統治的確是很有成績的。也正因為如此,唐玄宗受到世人的關注,被認為是唐代曆史上傑出的帝王之一。
但人總是會變的。唐玄宗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之後,就逐漸失去了進取精神,開始驕傲自滿,追求享受。在奸相李林甫的引誘和蒙騙之下,拒諫飾非,重用小人,使朝綱開始出現紊亂現象。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相反,認為自己統治越來越好,所以不斷地給自己加封尊號。開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年(742)二月十一日,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七載五月十三日,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八載閏六月五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三載十二月七日,再加尊號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似乎天地之間,他已是完美無缺的人了。事實上,這時他的所作所為已經給唐王朝埋下了禍根。唐玄宗在他61歲時開始寵愛楊貴妃。於是楊家親族依靠裙帶關係連類而升,平步青雲,成為紅極一時的顯貴。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在李林甫死後擔任宰相之職,更是權傾內外,胡作非為。自從得了楊貴妃,唐玄宗縱情床幃,沉醉於歌舞升平中,日益怠於政事。在楊國忠等人的煽動下,統治階級日益腐朽,從而大大削弱了自己的統治力量。加之府兵製破壞之後,逐漸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形勢。天寶十四載(755),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公然發動了叛亂。次年六月,叛軍西犯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行至馬嵬,不料又發生了兵變。結果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唐玄宗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後來唐玄宗逃到了四川,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並在那裏當起了皇帝,尊玄宗為太上皇,事實上廢除了他的皇帝資格。肅宗至德二載(757),唐玄宗回到長安,幽居於甘露殿中,回想昔日尊貴,麵對眼前淒涼,不勝傷感。寶應元年(762)四月五日抑鬱而死,享年78歲。因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被後人稱為“唐明皇”。

唐肅宗李亨  (公元711-762年)

唐肅宗(712-762)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景雲三年(712)九月三日生於東宮之別殿,其母為元獻皇後楊氏。最初唐玄宗給他起的名字叫嗣升。先天元年(712)九月封陝王。開元十五年(727)三月徙封忠王,改名為浚。開元二十三年(735)七月改名為璵,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冊封為皇太子,改名為紹。天寶三載(744)又改名為亨。
“安史之亂”發生後,與玄宗一起奔蜀,至馬嵬,慫恿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發動政變,後被唐玄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北上組織平叛力量。同年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即位,時年46歲,改年號為至德。針對兩京淪陷,叛軍十分猖獗的情況,唐肅宗即位後起用名將郭子儀與叛軍對抗。郭子儀團結各地官軍義勇,並借回紇兵向叛軍發動進攻。至德二載(757)夏秋之際,郭子儀率軍先後收複長安和洛陽,取得戰略反攻的重大勝利。但唐肅宗本人並無軍事才能,他錯誤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並輕信讒言,猜忌郭子儀等人,把軍政大權交給宦官魚朝恩和李輔國等人,坐失良機,使戰爭進人曠日持久的狀態。
肅宗晚年,寵信宦官李輔國和張皇後,縱容他們幹預朝政。李輔國起初和張皇後結為一黨,後來逐漸發生矛盾。張皇後謀立越王李係為太子,得到唐肅宗的默許,而李輔國則表示反對。寶應元年(762)四月,肅宗患病,加之玄宗新喪,病情加劇。張皇後怕李輔國趁機作亂,密謀誅之,不料走漏風聲,反為李輔國所製。四月十八日,李輔國和程元振等人假傳太子命令,率軍人宮將李係等人投入大牢,並帶兵進入肅宗所居之長生殿,逼張皇後出宮。張皇後不從,哀求肅宗救命。宮人四散逃亡,肅宗驚嚇致死。享年 52歲。群臣上諡號曰“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

唐代宗李豫  (公元727-779年)

代宗李豫(726-779)係肅宗長子,其母為章敬皇後吳氏。原名俶,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開元二十年(732)八月二十一日封為廣平郡王。馬嵬兵變後隨其父北上靈武。肅宗即位後,被任命為“兵馬元帥”。統率郭子儀等諸將與叛軍作戰,收複兩京。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十五日進封楚王,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同年五月十九日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改名為豫。肅宗被嚇死後,李輔國擁立他當皇帝,是為代宗,改元“寶應”,時年37歲。
代宗即位之初,大將李光弼等人最終平息了“安史之亂”。但戰爭使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邊疆地區也開始出現危機。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當時朝廷大權實際上繼續掌握在李輔國手中。李輔國曾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對此頗為不滿,但懾於李輔國的淫威,卻一味委曲求全,甚至尊李輔國為“尚父”,事無大小,都與他商量,聽任他的擺布。對於當時出現的藩鎮割據、宣官專權、吐蕃入侵、回紇勒索等問題,代宗顯得無能為力,便一心向佛,提倡佛教,希望從中得到解脫。
大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日,死於長安城之紫宸殿,享年54歲。

唐德宗李適  (公元742-805年)

唐德宗李適(742-805)為代宗長子,天寶元年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東宮。其母為睿真皇後沈氏。出生不久,拜特進,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762)正月。充任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鎮陝州。廣德元年(763),拜尚書令,充任元帥如故,食實封 2000 戶,賜鐵券,圖形於淩煙閣。廣德三年(765)被冊封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五月即位,時年 38歲。次年(780)改元“建中”。建中元年正月,接受尊號,稱聖神文武皇帝。
德宗即位後,唐朝前期所實行的均田製和租庸調法已被破壞,土地兼並嚴重,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田莊,國家的土地製度和賦稅製度麵臨著重大的變革。建中元年(780),他接受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廢除租庸調製,實行兩稅法。兩稅法的實行,使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推行兩稅法之前每年收人總額為一千二百萬貫,而鹽利占一半。實行兩稅法之後,“賦人一千三百五萬六千七十貫,鹽利不在此限”,增強了同藩鎮鬥爭的力量。在對賦稅製度進行改革的同時,唐德宗還試圖削弱藩鎮力量,以加強中央集權,但由於措置失宜,反而引起了一連串的事端。
建中二年(781)發生了“四鎮之亂”,成德鎮的李惟嶽、魏博鎮的田悅、淄青鎮的李納和山南東道的梁崇義聯兵反唐。結果,李懷光率領的唐官軍大敗,朱滔、王武俊與田悅、李納四鎮重新結盟:朱滔為盟主,自立為翼王,稱“孤”,田悅立為魏王,王武俊立為趙王,李納立為齊王,均稱“寡人”。四鎮稱王問題還沒有解決,淮南節度使李希烈又開始叛亂。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八月,李希烈發兵3萬,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淮西招討使李勉為救襄城,采用圍魏救趙之計,派兵乘李希烈後方空虛,直搗李希烈巢穴許州(今河南許昌)。李勉本是一心為國,不料德宗竟不理解,以為李勉也是想趁機撈一把,為自己謀取利益,立即派遣宦官指責李勉違詔。李勉被迫從許州撤兵,半途中李勉軍遭到李希烈軍伏擊,大敗而歸,襄城因而更加危急。
襄城一旦陷落,東都洛陽就會吃緊。德宗急忙從西北抽調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的兵馬去救援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了5000人馬途經京城長安城外。正趕上天降大雨,士兵凍得發抖。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王翔隻送了些粗米鹹菜。涇原官兵大怒,鼓噪攻人長安。德宗急忙派宦官帶著20車錢帛去慰勞兵士,想亡羊補牢。然而,涇原兵士失去理智,殺死宦官,脅迫姚令言衝擊皇宮。德宗在倉促之下無計可施,隻好帶著太子、諸王、公主從宮苑北門倉皇出走。涇原兵士衝進了宮,發現皇帝已經跑了,就強行打開官庫,大肆搶掠,一直鬧了一夜。第二天,涇原兵士心滿意足,卻不知道該如何收場,最後決定擁戴朱呲為主。朱呲是個野心家,立即趁機接管長安兵馬,與河北諸鎮割據勢力遙相呼應。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涇原之變”。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經鹹陽跑到奉天(今陝西乾縣),下詔征發附近各道的兵馬人援。左金吾大將軍渾珹率先來到奉天護駕。渾城曾任中郎將、左廂兵馬使、大都護、節度使、左金吾衛大將軍等職。善騎射,屢立戰功,以忠勇著稱。眾人看到他的到來,才安下心來。朱呲自稱為“大秦皇帝”,改元“應天”,殺死滯留在長安來不及逃跑的唐皇族70多人,親自帶兵攻打奉天當時,朱呲叛軍有數萬人,而唐守軍僅有數千人,兵力對比懸殊,情況十分危急。渾珹率唐軍浴血苦戰,堅守危城。朱呲為了攻城,派人造了很大的雲梯。渾珹得知後,事先在城牆邊掘通了地道,地道裏堆滿了幹柴,還在城頭準備好大批鬆脂火把。叛軍攻城時,箭如雨點般密集,唐軍根本無法還擊。叛軍兵士便開始攀緣雲梯,打算攻入城中。不料雲梯一一陷進地道,城頭上的唐軍又往下扔火把,點燃了地道裏的幹柴,燒著了雲梯。大火熊熊中,雲梯上的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紛紛掉了下去。渾珹趁機率唐軍從城門殺出,朱呲叛軍大敗。朱呲見強攻不行,便將奉天團團包圍,攻打了一個月。城中糧食全都吃光了,情況非常危急。關鍵的時刻,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晝夜兼程,趕到奉天救援。奉命東討田悅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此時也回師向西救援。朱呲一看形勢不妙,便撤了對奉天的包圍,退回長安。後來李晟率領神策軍逐殺朱呲,唐德宗回到長安,與朱滔、王武俊等人妥協,才算平息了這場叛亂。
經過“奉天之難”,唐德宗被藩鎮嚇破了膽,開始對藩鎮實行姑息遷就的政策,使藩鎮割據的問題更加嚴重。貞元年間,德宗任用賢相李泌,政局漸趨穩定,但他又寵信宦官,提倡“進奉”,設置“宮市”,榷酒榷茶,加重稅收,引起了新的社會矛盾。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64歲。時太子李誦突然中風,不能說話。德宗悲傷過度,死於會寧殿中。

唐順宗李誦  (公元761-806年)

唐順宗李誦(761-806)係德宗長子,母親為昭德皇後王氏。肅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生於長安之東內(大明宮)。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六月封為宣王。德宗建中元年(780)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帶病即位,時年 45歲。
順宗對肅宗以來形成的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及其他弊政頗為不滿,早在當太子期間,他就常和侍讀王叔文等人謀劃革新。當皇帝後,立即重用王叔文等人進行改革。王叔文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執掌朝政,依靠唐順宗和尚書左丞同平章事韋執誼、散騎常侍王伾、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禮部員外郎柳宗元及韓曄、韓泰、程異、陳諫、淩準、呂溫、陸質等人進行改革,史稱“永貞革新”。由於改革觸犯了宦官和藩鎮的利益,因而一開始就遭到他們的反對。四月,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擁立順宗長子李純為皇太子。五月以後,逐漸剝奪了王叔文等人的權力。七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等上表要求皇太子監國。八月,順宗再次中風,宦官俱文珍等以順宗多病,口不能言為借口,逼迫順宗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太子李純,同時向改革者進行反撲,貶殺王叔文,又貶柳宗元等八人為遠州司馬。至此,唐順宗所倡導的改革宣告失敗。
順宗退位後,居於興慶宮中。憲宗元和元年(806)正月,上尊號應乾聖壽太上皇。正月十九日,死於興慶宮之鹹寧殿。享年46歲。唐順宗曾經想有一番作為,但身體多病,終無所成。故《新唐書》的作者說:“昔韓愈有言:'順宗在東宮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然享國曰淺,不幸疾病,莫克有為,亦可以悲夫!”

唐憲宗李純  (公元778-820年)

唐憲宗李純(778-820)是唐順宗和莊憲皇後王氏的長子。代宗大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生於長安之東內(大明宮)。德宗貞元四年(788)六月封為廣陵郡王、開府儀同三司。取名為淳。二十一年(805)四月冊為皇太子,改名為純。七月,唐順宗病重,權且勾當軍國政事。永貞元年(805)八月,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簇擁下接受唐順宗的禪讓,時年 28 歲。次年改元為“元和”。
唐憲宗雖為宦官所立,但年輕氣盛,很想有一番作為。當時朝臣如李吉甫、武元衡等人多主張抑製藩鎮,憲宗也力圖削平割據一方的藩鎮,從而恢複唐王朝的中央集權。他首先派高崇文率兵入川,平定了劉辟的叛亂。接著又鎮壓了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叛亂,從而使朝廷的威望有了明顯提高。元和九年(814)閏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割據蔡州。唐憲宗派兵討伐,吳元濟公然與唐軍對抗,並在元和十年(815)六月的一天派刺客刺殺了武元衡,刺傷了禦史中丞裴度,企圖以此迫使唐憲宗退兵。唐憲宗並沒有因此而動搖,元和十二年(817)派裴度以宰相的身份前往淮西督戰。裴度要求罷監軍,重用大將李光顏和青年將領李愬,唐憲宗亦予以批準。李愬雪夜人蔡州,一舉平息了吳元濟的叛亂。這是中唐以來中央在同藩鎮鬥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對其他藩鎮形成了威懾。一時間,淄青節度使李師道請求讓其長子人侍,並表示願意獻出沂、密、海三州;橫海節度使程權請舉族人朝;其他節度使也紛紛上書表示服從中央,唐王朝似乎又“中興”了。後世史學家對此頗為讚許,稱之為“元和中興”。
但唐憲宗在取得了這些成績之後,自以為立下了不世之功。一方麵,虔誠信佛,迎取佛骨,使佛教勢力有了很大發展。另一方麵,又輕信方士,服用“仙丹”,夢想長生不死。結果性情變化無常,引起了宦官不滿。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夜,宦官王守澄、陳誌宏潛人大明宮之中和殿,殺害了唐憲宗,偽稱皇帝誤服丹石,毒發暴崩,並假傳遺詔,擁立李恒為帝。唐憲宗曾經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在位15年,促成了“元和中興”,不少人把他和太宗、玄宗相提並論,但他卻落了這樣的結局,不能不令人惋惜。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說:“憲宗剛明果斷,自初即位,慨然發憤,誌平僭叛,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卒收成功……及其晚節,信用非人,不終其業,而身罹不測之禍,則尤甚於德宗。”
憲宗以佛教衛道士和忠實信徒自居,為了表示對“佛”的虔誠,曾進行了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史載,元和十三年(818)功德使奏: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有佛祖釋迦牟尼佛指骨一節,世傳舍利塔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安。因此,唐憲宗決定迎接佛骨。當時韓愈越級上奏,諫迎佛骨。尖銳地指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上古未嚐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此時佛法亦未人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夫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建議“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結果憲宗大怒,差點殺了韓愈。元和十四年(819),迎佛骨入禁,供養三日,乃送往京城佛寺。當時,“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夜,唐憲宗被宦官王守澄等人殺害。享年43歲。

唐穆宗李恒  (公元795-824年)

穆宗李恒(795-824)是唐憲宗的第三個兒子,母親為懿安皇後郭氏。德宗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生於大明宮之別殿。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為建安郡王。本名為宥,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元和七年(812)十月惠昭太子死後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為恒。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唐憲宗遇害後,被宦官王守澄扶上皇帝寶座,時年 26 歲。次年改元“長慶”,上尊號文武孝德皇帝。
穆宗即位時,“元和中興”的成果已經化為過眼雲煙,社會問題又嚴重起來。在中央,宦官專權,大臣不和,牛僧孺、李德裕各樹朋黨,互相傾軋。在地方,許多藩鎮故態複萌,割據稱雄。麵對這種情況,穆宗曾想有所作為。長慶元年(821),他派劉元鼎赴邏娑(今拉薩)大昭寺與吐蕃結盟,樹立“唐蕃會盟碑”,較好地處理了唐與吐蕃之間的關係。同年,他又任命韓愈為京兆尹,以李聽為河東節度使,以維持這些地方的社會秩序。但為時不久,他便對社會問題感到無能為力。於是,縱情遊樂,不思進取。一次遊華清宮,親率神策軍圍獵,回來後與宦官打馬球,忽然有人從馬上摔下,馬兒受驚,向他奔來,幸得左右急救,才免於受傷,但他受到驚嚇,兩腳抽搐,不能站地。此後,他的意誌更為消沉,遂效法憲宗,長年服用金丹。臣下勸諫,他口頭答應,實際上並不采納,結果身體狀況日趨惡化。長慶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死於長安城之清思殿,享年僅30歲。遺詔:“山陵製度,務從儉約,無禁婚嫁祭祀飲酒食肉。其醫等念其勤瘁,亦可矜憐,並不須加罪,宜便釋放。將相卿士,中外臣寮,送往事居,無違朕意。”

唐敬宗李湛  (公元809-827年)

敬宗李湛(810-826)生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六月九日,為穆宗長子,母親是恭僖皇後王氏。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封為鄂王。不久改為景王。元和二年(807)十二月冊立為皇太子。四年(824)正月即位,時年方16歲。次年改元“寶曆”。
當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的情況已很嚴重。朝政實際上控製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及朝臣李逢吉、牛僧孺手中。唐敬宗貪圖享樂,不關心政事,也不想關心政事,甚至連形式上的早朝也懶得去,常常遲到幾個時辰,讓大臣們在朝堂上空等。由於朝政昏暗,社會動蕩。“河朔三鎮”相繼反叛,兵連禍結。就連長安城中的染坊工人也進行了暴動。史載有一位名叫張韶的染工與蘇玄明等人聯絡 100多名染工暴動。張、蘇兩人扮作車夫,讓其他人藏在給宮中送柴草的車子中,準備混入銀台門。門衛發現柴車可疑,上前盤問,被張韶殺死。眾人從車中跳下,拔出兵器,呐喊著衝向朝堂。唐敬宗正和太監們在清思殿玩蹴球,聞變後倉皇逃至左神策軍營中。最後暴動者被神策軍團團圍住,全部被殺。這件事對唐敬宗有一定的刺激,但他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依然沉溺於遊樂,不理朝政。
唐敬宗最大的愛好是踢球和徒手格鬥。常常招募力士與太監格鬥,有些小太監體力不支,被摔得頭破血流。他還愛在夜間去捉狐狸,稱之為“夜打獵”,隨從人員稍不盡力,他便大打出手,或將其發配流放,連家屬也不能幸免。結果宦官和力士對他都很怨恨。寶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唐敬宗“夜打獵”回宮。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及擊球將軍蘇佐明等 28人飲酒作樂,酒過三巡,敬宗人內殿更衣,劉克明熄滅燈,蘇佐明闖人內室,將敬宗殺死,謊稱暴病而亡。敬宗在位兩年,即死於宦官和力士之手,年僅 18 歲。

唐文宗李昂  (公元809-840年)

唐文宗李昂(809-840)是唐穆宗的第二個兒子,為貞獻皇後蕭氏所生,出生時間是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穆宗長慶元年(821)封為江王,取名為涵。劉克明等人在殺死敬宗後,偽造遺詔,立絳王李悟人宮為帝。兩天後,宦官王守澄等指揮神策軍殺死絳王,將 18歲的李昂推上皇位,是為文宗,年號“大和”。
文宗即位時,宦官專權的情況已相當嚴重,不僅掌握了軍隊,而且能廢立皇帝,左右朝政,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宦官專權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滿,也引起了唐文宗的不滿。他決心鏟除宦官勢力,從而奪回大權。為此,他特意從下層官僚中提拔了鄭注和李訓等人,任命李訓為宰相,鄭注為禦史大夫,並將兩人用作心腹。當時“牛李黨爭”很激烈,兩黨都與宦官有一定的聯係。鄭注和李訓首先利用牛、李兩黨之間的矛盾,將兩黨的首領貶出朝廷,同時,對反對宦官的官員加以重用。接著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鬥爭,直接向宦官開刀,采取多種手段,誅殺了宦官韋元素、楊承和、王踐言、王守澄、陳誌弘等。最後,把目標指向了大宦官仇士良等。
文宗與李訓、鄭注商定,埋葬王守澄時,讓所有宦官都去送葬,屆時由鄭注率兵將其斬盡殺絕,一網打盡。但李訓為了搶功,趁鄭注前往鳳翔搬兵之際,又與文宗改變了原定方案,決定不等鄭注歸來,盡早誅殺宦官。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上朝。李訓指使金吾將軍韓約奏稱金吾左仗院的石榴樹上出現了甘露,請文宗前往觀看,實際上是想把仇士良等人誘至左仗院全部殺掉。李訓故意說這是吉祥的征兆,文宗心中明白,當即派李訓等朝臣前往察看。李訓回來說不像是甘露,文宗裝出吃驚的樣子,又派仇士良等宦官前往。仇士良等行至左仗院門口,發現其中有詐,立即逃回朝堂,挾持文宗出走。李訓見事機敗露,便指揮太原等處在京兵馬誅殺宦官。不久,仇士良率禁軍趕到,殺李訓及朝官 1000 餘人。此事因與“甘露”有關,史稱“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以後,文宗被宦官軟禁,從此一籌莫展,常飲酒賦詩,哀歎自己受製於人,還不如曆史上的亡國之君。開成五年(840)正月,唐文宗抑鬱成疾,自感生命將盡,招來楊嗣複和李玨托付後事,要求他們輔佐太子。宦官仇士良和魚弘誌聞訊後偽造遺詔,廢皇太子為陳王,立李瀍為皇太弟。文宗知道此事後無可奈何,朝臣中也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正月四日,唐文宗在極度悲哀中死於大明宮之太和殿,終年 32歲。

唐武宗李炎  (公元814-846年)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唐穆宗的第五個兒子,母親為宣懿皇後韋氏,憲宗元和九年(814)六月一日生於東宮。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封穎王,取名為灃。文宗開成五年(840)正月,當文宗病重之際,宦官仇士良等偽造詔書,立他為皇太弟,並在正月四日文宗病死的當天繼位,時年27歲。次年改元“會昌”。會昌二年(842)正月,上尊號“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會昌五年(845)正月,又上尊號“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會昌六年三月,改名為炎。
武宗自繼位以來,比較注意維護自己的皇權,並且有幾項大的舉措。他在即位之初,采納仇士良的建議,殺死了文宗所立太子李成美等人,回過頭來又收拾了仇士良,籍沒了他的全部家產。針對穆宗以來的弊政,他任用李德裕為宰相,開始整頓朝綱。一方麵,限製藩鎮勢力,平定了劉稹在昭義鎮的叛亂。另一方麵,抗擊回鶻的侵擾,保衛了北方邊疆的安定。此外,還大張旗鼓地打擊佛教。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唐王朝出現了新的轉機。
唐武宗在曆史上是以“滅佛”而著稱的皇帝。他的年號是“會昌”,故佛教界稱之為“會昌法難”。唐武宗之所以滅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佛教勢力至中唐時期已趨於膨脹,“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壞法害人,無愈此道”[1]。也就是說引起了階級矛盾,直接威脅到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的經濟利益。一是唐武宗本人崇信道教,親受法籙,與著名道士趙歸真等人關係很好。道教對佛教本身有一種排斥力,加之武宗血氣方剛,果斷行事,在趙歸真等人的勸說和宰相李德裕等人的支持下,遂有滅佛之舉。
武宗滅佛大體經曆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開成五年到會昌四年(844)。以限製、檢核京師僧尼,令部分僧尼還俗為主,挫傷佛教之銳氣。會昌四年三月敕最為嚴厲:不許供養佛牙,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終南五台山、鳳翔法門寺等處有佛指亦不許供養。違者決杖。取消長生殿內道場,焚毀經像。第二階段從會昌五年三月到此年六月。這是滅佛的最後準備階段。三月敕禁天下寺院置設莊園。四月,詔“檢校天下寺院僧尼數”。第三階段,從會昌五年四月一日至七月底,是滅佛階段。四月一日,敕僧尼40 以下還俗,遞歸本貫。十六日,今50以下還俗,五月十一日,令無牒者還俗。其後有牒者及外國僧人之無祠部牒者亦令還俗。五月底,長安僧尼盡。乃推之諸州。七月,“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餘僧及尼並大秦穆護。祆僧皆敕還俗。寺非應留者,立期令所在拆毀,仍遣禦史分道督之。財貨田產並官,寺材以葺公廨驛舍,銅像、鍾磬以鑄錢”。第四階段:會昌五年八月,下詔公布滅佛結果,條列佛教罪惡,以伸禁崇之令。此次滅佛,所拆寺院及還俗僧尼之數各書記載不一,但數目都相當驚人。據《唐會要》卷四七記載,天下所拆寺4600餘所,還俗僧尼26萬餘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奴婢為兩稅戶者15萬人。會昌法難是唐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三武一宗之禍”中最嚴厲的一次,在與僧俗地主爭奪土地、勞力等方麵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在拆毀寺院的過程中,經濟損失是不小的。特別是不久懿宗複法,損失之大,更是難以估量。當然,此次滅佛,對佛教的打擊是很大的,盡管此後有懿宗掀起的第三次崇佛高潮,終不能挽救佛教衰落的趨勢。
唐武宗在取得這些成就的過程中,又染上了許多惡習。他迷信道教,喜食“金丹”,在生活上也不檢點,縱情聲色,荒淫無度,結果在青年階段就弄了一身疾病,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萎靡不振。會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三日病死於大明宮,享年33歲。

唐宣宗李忱  (公元810-859年)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唐憲宗的第13個兒子,母親是孝明皇後鄭氏。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三日生於大明宮。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封為光王,取名為怡。武宗會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一日,武宗病死。宦官馬元贄等將他迎入宮中,立為皇太叔,籌劃軍國政事。翌日繼承皇位,改名為忱。時年37歲。次年改元“大中”。
宣宗即位之初,曾想有一番作為。他恭儉節約,懲治貪官,打擊藩鎮勢力,一度出現大治的景象,被譽為“小太宗”。但為時不久,即舉措失宜。他下令興複佛教,凡是會昌年間被毀的寺院,不問大小,一律修複。於是舉國上下,大興土木,已經還俗的和尚和尼姑也返回寺院誦經念佛,出現了新的崇佛熱潮。接著,他將武宗朝宰相李德裕驅逐出朝,唐宣宗貶為潮州司馬,又貶至崖州的天涯海角,恢複了武宗時期裁汰的冗官。當時吐蕃、回鶻衰落,吐蕃控製的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七關來降,張議潮收複了瓜、沙、伊等十州之地,使河西地區重新歸附於唐。但唐宣宗沒有利用這個有利形勢振興國威,而是一味地倒行逆施,加重剝削。結果激化了各種矛盾。大中九年(855),浙東地區發生兵變,驅逐了觀察使李訥。大中十二年,嶺南地區又發生了兵變,囚禁了節度使楊發。這年八月,河南、河北、淮南等地還發生了較大的自然災害。大水淹沒了數萬戶人家。
大中十三年(859),宣宗50歲,感到體力不支,聽信方士李元伯的鬼話,開始服用“金石”。起初他覺得精力有所增加,十分高興,但不久藥性發用,身體不適,背上生疽,臥床不起。八月七日,死於大明宮之鹹寧殿。

唐懿宗李漼  (公元833-873年)

唐懿宗李漼(833-873)係宣宗長子,大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生於藩邸。大中元年(847)封鄆王。取名為溫。宣宗晚年喜愛三子李滋,打算將他立為太子,又擔心廢嫡立次日後會引起紛爭,一直處於舉棋不定的狀態。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病危,詔樞密使王歸長等三人入宮,擬立李滋為太子,但遺詔尚未寫好李滋就病死了。宦官王宗實與王歸長不和,遂將李溫迎入宮中,立為太子,改名為灌。次日宣宗病死,懿宗繼位,時年27歲,改元“鹹通”。
懿宗即位時,正值多事之秋,社會矛盾已相當尖銳。但懿宗對此置若罔聞,不思改革,隻圖享受,其生活之奢侈,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史載他每個月都要舉行十幾次大宴,山珍海味無所不有。他外出遊玩,隨從人員多至10餘萬人,糜費錢財不可勝計。樂工李可及因奏樂得到他的歡心,即被提升為將軍。大臣劉蛻上書諫阻,竟被貶為縣令。公主得了絕症,醫治無效,他竟將20多個太醫全部殺死,並把他們的家屬300多人投入大牢。公主出葬時,送葬隊伍排了幾十裏,刻金為俑,殉葬珍寶達 120 車之多。由於政治腐敗,出現了深刻的社會危機。
麵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唐懿宗不思改革,而是求諸神靈,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規模空前的佛事活動。《杜陽雜編》曾詳細地記載了懿宗崇佛的情況:“鹹通十四年(873)春,詔大德僧數十輩於鳳翔法門寺迎佛骨,百官上疏諫,有言憲宗故事者。上曰:'但生得見,歿而無恨也。’遂以金銀為寶帳香舁,仍用孔雀毹毛飾寶刹……都城士庶奔走雲集,自開遠門達於岐川,車馬晝夜相屬……四月八日佛骨人長安,自開遠門安福樓,夾道佛聲震地,士女瞻禮,僧徒道從。上禦安福寺,親自頂禮,泣下沾臆。幡花幢蓋之屬,羅列二十餘裏,間之歌舞管弦,雜以禁軍兵仗。緇徒梵誦之聲,沸聒天地。民庶間有嬉笑歡騰者,有悲愴涕泣者……時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肘行膝步,齧指截發,不可勝數。”簡直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當時翰林學士劉允章上《直諫書》,指出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九破是終年聚兵、蠻夷熾興、權豪奢僭、大將不朝、廣造佛寺、賄賂公行、長吏殘暴、賦役不等、食祿人多而輸稅人少。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債征奪、賦役繁多、所由乞斂、替逃人差科、冤屈不得申理、凍無衣饑無食、病有得醫死不得葬等。說明統治十分黑暗,老百姓已無法正常地生活下去。事實也是如此。鹹通年間先後爆發了裘甫領導的浙東農民起義和龐勳領導的徐泗地區農民起義,從而拉開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鹹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唐懿宗病死於長安城之鹹寧殿,享年41歲。

唐僖宗李儇  (公元862-888年)

唐僖宗李(862-888)鹹通三年(862)五月八日生於東內大明宮。是唐懿宗的第五個兒子,母親為惠安皇後王氏。最初封普王,取名為儼。鹹通十四年(873)七月懿宗病重時,被宦官劉行深和韓文約立為皇太子,懿宗死後繼位,年僅12歲,成為唐代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
僖宗生於深宮之中,長在宦官之手,是一個熱衷遊樂的皇帝。他喜歡鬥雞、賭鵝,還喜歡音樂、圍棋,打馬球的技藝也很高超。他曾經很自負地對身邊的優伶石野豬說:“朕若參加擊球進士科考試,應該中個狀元。”石野豬回答說:“若是遇到堯舜這樣的賢君做禮部侍郎主考的話,恐怕陛下會被責難而落選呢!”僖宗聽到如此巧妙的回答,也隻是笑笑而已。
唐僖宗即位之初,改元“乾符”,朝政由宦官田令孜操縱。當時土地兼並,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加之關東、河南發了大水,關中出現了旱災和饑荒,終於爆發了王仙芝和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乾符元年(874),王仙芝起兵於長垣。次年六月,黃巢參加起義,形成一股較大的反唐勢力。唐僖宗急忙調兵遣將,派宋威等人鎮壓起義。乾符五年(878),黃梅之戰,王仙芝敗死,黃巢自稱“黃王”,開始南征和北伐。廣明元年(880)十二月,黃巢攻克長安,建立大齊政權,改元金統;唐僖宗倉皇逃往成都。中和元年(881),唐僖宗組織官軍圍困長安。直到中和四年(884)才將黃巢起義軍鎮壓下去。
黃巢起義曆時十年,波及大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各地軍閥勢力惡性發展。黃巢起義失敗後,軍閥之間的混戰便與日俱增。光啟元年(885)三月,唐僖宗回到長安,又遇上了秦宗權的叛亂。十二月,李克用進逼長安,宦官田令孜挾持唐僖宗直奔鳳翔。光啟二年正月,田令孜又劫僖宗逃往寶雞。光啟三年僖宗還鳳翔。次年二月還長安。經過幾年的奔波流浪,唐僖宗身心憔悴,精神崩潰。文德元年(888)三月死於長安城中的武德殿享年27歲。
注: 以上文字部分來源於王雙懷《中國唐代帝陵》、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
國家藝術基金理工大藝設陝西文保院
聯係我們


manbetxapp下载 藝術與設計學院影像動畫係
西安市雁塔區雁翔路58號




TEL:(029)-82066406
E-mail: 272098872@qq.com


    技術支持
  • 西安旆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廣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
    特別鳴謝
  • 西安碑林博物館
  • 乾陵博物館
  • 昭陵博物館
  • 唐橋陵文物管理所
  • 唐泰陵文物管理所
  • 唐建陵文物管理所
  • 唐獻陵文物管理所
  • 唐順陵文物管理所
  • 唐貞陵文物管理所
  • 唐崇陵文物管理所
  • 唐景陵文物管理所
  • 唐元陵文物管理所
  • 唐定陵文物管理所
已有5889830位訪客瀏覽此網頁
版權所有: manbetxapp下载 陝ICP備05001616號-1